先说历史上几个大的“杀降”事件。战国时期,秦国将领白起勇敢善战,率领秦军攻城略地。长平一战,秦军击败赵军,白起下令投降40万元的赵军士兵。
不仅如此,为了威胁赵国,也为了威慑其他与秦国抗衡的六国,白起故意让200多名年轻的赵国士兵回国报信。虽然后人质疑被坑杀的人数,但这起“杀人”事件仍被视为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
胜利的秦军杀死了囚犯,失败的秦军也遭遇了同样的命运。多年后,楚霸王项羽怀疑已投降并被纳入楚军的20万秦军士兵有两颗心,将他们全部活埋,造成了另一起可怕的“杀戮”事件。
项羽还杀死了秦末代的绅士和婴儿,他们已经成为囚犯。事实上,婴儿最初向刘邦投降,而后者并不打算杀死婴儿。但当时,刘邦的实力不如项羽。虽然他率先进入秦城,但他不能按照事先约定称王,甚至不敢长期留下来。相反,他把胜利的果实交给了后来进入城市的项羽,并匆匆离开了。这样,不幸的是婴儿。
[img]118792[/img]
南北朝时期,北魏与后燕国发生了争执。北魏道武帝先是设伏,后来又出奇兵,大打破了燕国军队。除了少数人逃跑外,包括燕王子在内的四五万燕人向魏国投降。道武帝听从了大臣们的话,除了留下少数燕国人才,杀死了所有其他投降者,仍然使用“坑杀”。
到了唐朝,一位威震四方的将军薛仁贵出演了一首歌曲《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讲述了他领导平定天山铁勒叛军的故事。据说薛仁贵一上阵,就连三箭射倒对方三人,铁勒军吓得纷纷下马投降。然而,薛将军并没有实施他名字中的“仁”字,杀死了13万投降的铁勒人。
“杀人”的动机不同,害怕欺诈和降后生变往往是胜利者残忍“杀人”的原因。此外,还有一些荒谬的原因。
[img]118793[/img]
五代时期,梁太祖率兵攻打一座城市,中途攻打对方的援军,俘虏了3000多人。这时,突然刮起大风,扬起沙蔽日。梁太祖问:“天怒,我杀人少邪?”然后“杀”投降的士兵。然后,因为对方守城的将军拒绝投降,他杀死了被俘的将军发泄愤怒。
古往今来,无论是什么原因,什么原因,杀人犯和俘虏都应该受到谴责,古代有识之士对此的评论也相当有见地。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杀人不祥”的说法。
春秋时期,齐军打败了北方的山戎部落,杀死了他的首领单于。有人主张斩草除根,杀死被俘的儿子。齐国著名大臣关仲以“杀不祥”为口号,劝齐桓公放单于的儿子。上面提到的儿童和婴儿乘坐白马素车真诚地向刘邦投降。当时,刘邦的一些人想杀得很快,但刘邦说“人们已经投降并杀死了他们,这是不祥的”,他们不同意。
所谓的“不祥”意味着没有好的结果。首先,从战争的角度来看,它将不利于未来的战争发展。北魏道武帝“杀”后后悔。当他继续攻击燕国城时,他遇到了顽强的抵抗。虽然对方守卫城市的将军已经逃跑了,但他的士兵仍然拼命抵抗,投降也死了。最好坚持战斗,“寻求整个月的命运”,也就是说,他们认为抵抗可以活得更多。
裴行俭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为唐朝平定北方突厥反叛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曾施巧计,迫使突厥首领来降,但时任宰相的裴炎却被投降突厥首领杀死,以保全生命。裴行俭问讯叹道:“但恐杀降后,无复来者。后来突厥人再次起事反唐,证明“杀降”确实是不明智之举。“战需移死地,军忌杀降兵”。唐代诗人姚合在他的诗《塞下曲》中说。
[img]118794[/img]
三国时期,魏国人何晏的观点更加发人深省。他说:“虽然战杀难,但降杀容易,但降杀的危害大于剧战。”当然,这种“灾难”是为了“杀人”。何晏还说:“白起之降赵卒,诈骗其40万,难道就是酷暴吗?之后很难重获成功。”古人不仅认为“杀人”是“酷暴”,还认为肇事者做不到。
朱生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重要顾问。朱元璋遇到困难时,提出了历史上非常有名的“筑墙、积粮、慢称王”三大策略,帮助朱元璋积累力量,实现霸权。朱生不愧为政治家,远见卓识。他站在政治和战略的高度,明确指出:“杀人不祥,只爱杀人,世界无敌。”
“杀人不祥”也是从道德上讲的。战国时期,王冠子说:“士兵,礼仪忠诚。”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你犯了错误,你就会被禁止。不管怎样,你会放弃的。因此,你不会杀人。”。在他看来,“杀人”不合正道,违背人际关系。在古代,大多数“杀人”被放在道德的审判台上受审。
据《史记》记载,汉代名将李光从未被封侯,问相士王朔为什么。王请李光回忆一下他一生中是否做过悔恨。李说只有当年的杀手。王认为这就是他不能封侯的原因,是上帝对他杀人的惩罚。我们不知道李光是否真的是当年的“杀降”,但这一事件反映了古人对“杀降”的完全否定态度,这是显而易见的。不仅非自有公论,当事人自己也知错悔恨。李光后来自杀了,这件事经常被解读为他“杀降”得到的报应。
巧合的是,白起终于自杀了。自杀前,他说:“在长平战役中,赵卒降了几十万人。我欺骗了他们,尽了最大的努力,这足以让他们死去。”他还承认自己“杀人”不能好死。
现代佛教界人士编写的《历史感应统记》一书评论道:“自古以来,没有不身婴的杀人者,杀人到40万人!”
有很多关于白起杀人报应的传说。有人说他死后饿鬼在地狱里受苦,有人说他变成白蜈蚣被杀,有人说他死后转世为女人,寿命不长。所有这些因果报应的传说实际上都是道德上谴责“杀人”行为。
因果报应论可以不相信,但“多行不义必自杀”是颠扑不破的道理。杀兵杀俘虏的恐怖凶残行为是“不义”,必须自杀。
秦国将领白起,坑杀降卒40万人,有什么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