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六年(632年),右卫将军陈万福从陕西90%的宫殿前往首都长安,一路大摇大摆。当他经过一个驿站时,他还从政府招待所拿走了几块石麦麸。一位朝廷命官吃着皇粮,享受着丰厚的财富。他花了很多钱。他怎么能向几块石麦麸伸出手呢?我一定习惯了索取卡。这一次,我习惯了牵羊占便宜。
出乎意料的是,这个“麦麸门”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北京,虽然事情不大,但却是非法索取,影响不好。唐太宗知道后非常恼火,立即召见陈万福。陈万福心里发虚,恐惧地等待太宗发落。谁知道太宗不但没有惩罚,反而奖励了数石麦麸,命令他当众回家。侍臣们立即搬来一袋袋麦麸,堆在陈万福面前。满朝文武窃窃私笑,指指戳戳。陈万福羞愧而后悔,但他不得不感谢他的欣赏,低头弯腰,在众目睽睽之下背着麦麸一个接一个地来回走动。
唐代史官吴兢在贞观政要中说:“太宗赐麸,让自己感到羞耻。”原来,李世民“赐麸”是为了让贪者“知耻”:居官不廉,贪得无厌!表面上看,太宗的“奖励”很温柔,其实比刀割肉的惩罚还要厉害。
事实上,唐太宗采用这种“治心”的治官方法并非一时心血来潮。类似的事件早在贞观元年就发生了。长孙顺德(长孙皇后的叔叔)在负责“监奴”的时候,发现几个奴隶偷了宫里的财宝,本该依法砍掉这些盗窃者。然而,他接受了这些罪犯的贿赂——几十块丝绸和缎子,所以他隐瞒了世界,私下了这件事。事发后,唐太宗召见长孙顺德,质问:“就身份而言,你是外戚;就功劳而言,你是开国元勋。地位高,爵禄厚,可以说是富贵到家了,你怎么不守气节,不顾名誉,搞贪污受贿丑闻呢?说完,命人搬了一批缎子,一堆一堆地放在他的背上,说:“这是我给你的奖励,全背回家吧!”
[img]118360[/img]
长孙顺德一张老脸早已挂不住了,顿时羞得满脸通红,深悔自己不该因贪小利而失大节。太宗用“赐丝”来刺激长孙顺德的愧疚。当时有个大理寺少卿不懂,问太宗:“顺德贪赃枉法,罪不可恕,怎么又给他丝绸呢?太宗回答说:“人生性灵,得丝比刑杀多;如果不知耻,一禽兽耳,杀什么好处!意思是“奖”长孙顺德的一些丝绸,让他当众出丑知耻,这种教育远胜于惩罚。人有灵性,要明荣辱,知廉耻。假如他不感到羞耻,不知道悔改,失去了知耻心,那不就是兽吗?杀了他也没用。
[img]118361[/img]
显然,在处理“贿赂丝绸门”和“麦麸门”时,唐太宗并不关注惩罚,而是关注道德教育,对罪犯进行羞耻教育,以实现精神救赎的目的。唐太宗对贪官“贪婪奖”的戏剧性讽刺,今天不必要,也不可能有效。然而,其“教人羞耻”的“道德”精神仍然可以与今天的“法治”平行。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要加强“知荣知耻”的教育。陈毅诗说:“如果草名含羞,人怎么可能无耻?”知荣方有所作为,知耻则不乱为,这样才能真正拒腐防腐,养清正义。
唐太宗李世民如何处理受贿叔叔? 驾驭下属有奇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