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组织纪念莎士比亚、塞万提斯和汤显祖四大世界文化名人去世400周年。作为中国唯一入选这一纪念活动的世界级历史文化名人,汤显祖在中国的研究并不少见,纪念汤显祖的活动也不频繁。然而,在海南,来自江西省福州的学者、退休前担任海南省文化艺术学校副校长的龚重谟先生,多年来一直坚持研究家乡福州的历史文化名人唐显祖,并交出了一份美丽的答案——唐显祖的传记,皇帝有30万字。
研究汤显祖
是我人生最大的坐标
文化周刊:是什么让你选择研究看似冷僻的汤显祖知识?
龚重谟:我在琼州漂泊了20多年。每次从东线去三亚,都忍不住想起家乡临川(今属江西省福州市一区)。早在唐宋时期,三亚就设立了临川县。起源于黎洞的三亚水也被称为临川水,岛上著名的盐渔港也被称为临川港,直到清朝雍正六年才更名为三亚港。这一切和家乡临川有多巧合!我的家乡江西抚州古时也叫临川,当时的抚河水也叫临川水。来到临川三亚,会让我想起家乡的临川。
与临川三亚不同,故乡临川才子旺地,名贤辈出。北宋大诗人晏殊及其第七子晏,政治改革家王安石,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等历史文化名人,均来自江西临川。作为我的研究对象,我选择了唐显祖。首先,我在中国艺术研究所读歌剧研究生。我的专业爱好是歌剧。第二,既然我学会了歌剧,我就设定了我生活中的“爱好”是“汤学”。研究唐显祖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坐标!
文化周刊:汤显祖的研究时间有多长?
龚重谟:很难具体计算多少年。工作期间很难做这项研究。我只能利用业余时间。为了收集信息,不知道从海南到家乡,再到北京、浙江等地跑了多少次。总之,从研究生毕业到现在的20多年里,我的业余时间从未停止过。仅仅写《汤显祖传》就花了我三年时间。去年写完之后,我发现我的一只耳朵聋了,另一只不容易使用。然而,我终于实现了我一生的夙愿,我一生都没有遗憾。《汤显祖大传》出版,我也可以放心封笔。
[img]118234[/img]
汤显祖与海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文化周刊:汤显祖的研究难吗?过程中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吗?
龚重谟:虽然唐显祖的研究已经成为中国的一门知识,被称为“汤学”,但与钱钟书的研究被称为“钱学”,“红楼梦”的研究被称为“红学”,但命运是不同的。“汤学”的研究确实很罕见,很少有参与者。更不用说参与他人的研究结果了,最大的困难是收集数据。400多年来,许多数据面临丢失,许多问题难以验证,但由于我选择了这门知识,我只能面对困难。
研究“汤学”最大的乐趣就是发现研究汤显祖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我一生中最大的人生坐标!
文化周刊:汤显祖和海南的起源是什么?
龚重谟:不仅有,而且很有趣。四百多年前,汤显祖一封揭发时弊的奏疏,被昏庸的神宗皇帝贬为徐闻当典史。那年秋天,汤显祖拖着瘦弱的病躯,从家乡临川来到荒野的雷州半岛上任典史。冬天,他乘木筏登上琼州大地,沿着南岛西线一路前行。一路上,他了解到黎族人还隐藏着唐代被贬的李德裕的肖像,看到了黎族女性纹身的习俗,品尝了海南特产槟榔。他听说临高有一个“买愁村”(其实是今天的美超村),亲耳听到了原本“冬无冻寒”的海南。正德元年(1506年),最后,当汤显祖驻扎在天涯海角的前“临川”时,他已经改名为珠崖,但当时三亚著名的渔港也叫临川港。汤显祖立即将临川与家乡临川联系起来,说这里的“江雅”(干贝蚌)是家乡临川没有的特产,于是他写了一首诗《海上杂咏》来记录这件事:“看临川港,江雅海月佳。故乡无此物,名县古珠崖。”
文化周刊:汤显祖的戏剧与海南有关吗?
龚重谟:唐显祖游览海南后,对他的戏剧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唐显祖的“临川四梦”之一《邯郸记》将故事从第二十出《死亡》转移到第二十五出《召回》。他在海南的文化历史和地理风格已经成为他的创作材料,并被写进了他的戏剧中。
文化周刊:学术界对汤显祖大传有什么反响吗?
龚重谟:书刚印出来,一时听不到任何反应。但看过我手稿的戏剧理论界顶尖专家、中国戏曲学院前院长周育德在序言中说:“所谓‘大传’,一是规模大,二是知识渊博。“汤显祖大传确实提供了很多我从未见过的东西。“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取得了超越前人的进步。中国昆明戏剧研究协会副会长、著名戏剧史学家周传家在推荐信中表示:“唐显祖传记是龚重谟对以往相关研究成果的重新梳理、综合表达和深入探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全书视野开阔,主线清晰,前后呼应,结构完整,体现了“汤学”的发展面貌,堪称超越性的扛鼎之作。”
学者称汤显祖为贬官海南:地理风格成为其创作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