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从西汉开始传入中国。早期在上层皇族贵族阶层流行,随着特权阶层的倡导逐渐发展,最终融入中国文化体系。历史上有许多皇帝和将军相信佛教、好佛教和佛教。这里列出了五个与佛教最相关的地方。
萧衍(梁武帝)
梁武帝萧衍,字叔达,出生于齐皇室家族,从小就读经书,“洞达儒玄”。齐陵陵王萧子良在鸡笼山西豪宅集会名僧居士,讲经。当时,年轻的萧衍经常在门下游泳,成为子良门下的“八友”之一。萧衍后来废齐建梁后,大力倡导佛教,实践佛教,使南朝佛教在梁武帝时达到顶峰。
萧衍早年以武功起家,信奉道教理论,后皈依佛教,成为虔诚的佛教弟子。他曾下令全民奉佛。在他的带动下,梁朝贵族纷纷效仿,捐款修建寺庙。一时间,寺庙急剧增加。仅建康(南京)就有500多座,全国就有2800多座。更大的寺庙往往被周宇环绕,数英里长,就像天宫一样。唐代诗人杜牧的名句“南朝480寺,多少楼台烟雨”,是对北京建康佛教盛况的形象描写。
[img]116791[/img]
除了修建寺庙,小燕还热衷于铸造佛像、举行无遮大会等活动。为了证明他虔诚信仰佛教,他还四次“放弃”佛教寺庙“奴隶”,脱下长袍,穿上法国服装,为僧侣服务,自愿成为一名真正的佛教徒。每次,他们都需要大臣们的建议,并“以数亿美元的钱赎回”。在和尚默许后,他们回到了宫殿。
萧衍对汉地佛教的另一个重要影响是明令僧人禁止所有肉食,并规定破坏这一戒律的人将受到僧法和国法的惩罚。难得的是,梁武帝作为天子,也实践过。从那以后,他不吃肉,也不喝酒。晚年,他一天只吃一顿饭。他根本不碰肉,只吃豆汤和糙米。从那以后,素食已经成为汉地佛教生活的一大特色:寺庙和僧尼都是素食者,家里的信徒也有意识地吃素。
梁武帝多才多艺,擅长诗歌和歌曲。他早年被称为名人和才子。他是一位典型的文人皇帝。这种文人性格可能是他如此相信佛教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也导致了他急功近利,贸然北伐,最终死于国家。就像后人对南唐后人李煜的叹息一样:“作为一个诗人,你可怜,你可以成为国王。”梁武帝的悲伤可能是相似的。
22杨坚(隋文帝)
杨坚出生在一个佛教信仰浓厚的佛教家庭,他的父亲杨忠曾建造过佛教寺庙(栖严寺)。魏大统七年(541)6月13日,杨坚出生于冯毅(今陕西大荔县)般若尼寺,出生后由比丘尼智仙抚养长大。杨坚七岁时,智仙曾对他说:“儿子是大贵,来自东国。佛法当灭,儿兴之。“这种家庭的熏陶和童年的佛教教育对杨坚的影响应该很大。因此,杨坚即位后,“每以神尼为言,云:我兴由佛”。
唐用彤先生曾经说过:“宣、静二帝的复教,怀疑是丞相杨坚的意思。因此,隋朝也是佛法复兴的主人。”由于北周武帝的禁佛政策,隋朝初期的佛教,尤其是中原,面临着生存问题。隋文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佛教复兴,也为促进佛教在中国的正式化、国家化和制度化做出了贡献。
@ 隋文帝在五台山大建佛寺,使其成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著名的少林寺曾在北周被摧毁,隋文帝重建后复兴。
三武则天(武周皇帝)
如果杨健是尼安长大的皇帝,武则天可以被称为从佛教出来的皇后。她出生在一个官方家庭,14岁时入宫,成为唐太宗的“天才”。太宗死后,武则天走出唐宫,来到感业寺,把头发剪成尼子。原因是什么,众说纷纭。
不久之后,爱了她很久的高宗把她带回了宫中为妃。后来,她开始参与政治,直到后来听政治。结果,她改名为周,自立为皇帝,成为女主人。
武则天佛像雕塑技艺达到顶峰,龙门石窟就是典型的代表。有人甚至猜测,最著名的卢舍那佛像是武则天本人。武则天亲自编写了80卷《华严经》。武则天奉佛的目的是为自己积累功德。她个人似乎更喜欢道教,这大致可以从她的“玄元皇帝”称号中看出。
4顺治帝
有一个流行的传说,顺治皇帝因为爱妃董的去世而心灰意冷,认为“四个都是空的”,没有依恋,于是放弃了江山,跑到五台山剃须修行。顺治是否真的是和尚,是一个可疑的群体。然而,顺治好佛,致力于佛教是事实。史载顺治确实在宫中落发,想出家,后来被劝阻。然后,他命令太监吴良辅为他出家,去慈中寺当僧侣。
[img]116792[/img]
顺治佛缘深厚。他曾经说过:“我以前真的是和尚,这辈子经常去寺庙,但是回不去了。”。他还说:“财宝老婆,人生最贪心放不下。我不在乎财宝,就是老婆,也觉得风云聚散,没什么关系。如果皇太后不在乎,可以和老和尚一起出家。”顺治可以算是一个至性的佛教皇帝。正如他的诗所说,“我是西方人,但我不得不落入皇室。”
5雍正
清朝早期的几位皇帝与佛教密切相关,雍正无疑是最扎实的佛教技能之一。
雍正皇帝(1678-1735)著名的胤琏,自称“圆明居士”,又称“尘土飞扬的居士”,常以出家人为荣。当他是雍亲王时,他致力于佛教,与僧侣交朋友,深入了解佛教。被授予王子后,他变得更加严肃,公开领导皇宫里的少数臣工,学习佛教和禅宗。
雍正三十三岁的正月,“延僧坐七、二十、二十一喜欢坐两天,共五香,即洞达本来,才知道唯一的事实”。当时章嘉国师评为“如针破纸窗,从缝隙观天”,鼓励他更加进步。雍正于当年2月“在集云堂复制,着力参与。14日晚经行次,出汗,桶底现在脱落,始知有重要原因”。于是又问了张嘉国师,张嘉国师认为这“比如还在院子里观天”,应该更勇敢、更精进。
因此,雍正“依然勤于撕扯”。第二年(1712)正月21日,“回到大厅静坐,不经意间突然踏上了最后一关,达到了三身四智合一的原则。事物和我一样空虚,庆祝我的生活。”。在这一点上,张嘉国师称赞道:“王德太舒服了!”今年雍正34岁,雍正自信自己已经是禅宗直接透过三关的禅师了。
雍正继位登基后,在政务之暇之余,不惜以九五之尊,自升堂讲经传法。雍正在读《指月录》、《正法眼藏》、《禅宗正脉》、《教外别传》等禅宗语录后,于雍正十一年(1733)编制出版了最权威的禅宗语录《雍正御选语录》,对振兴宗风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雍正帝除了编写和选择传统法律的语录外,还大力修复了著名的古寺庙,如江南荆溪(今宜兴县)崇恩寺、浙江绍兴报恩寺、浙江普陀山等。与此同时,雍正帝还重用了僧侣的美德,曾经重用了文化禅宗大师,并在森严的紫禁城为他安排了一个特殊的住所,命令他参与讨论国家最秘密的重要任务。
盘点古代最有佛缘的皇帝:梁武帝和武则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