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岩作为大清国的首富和首善,崛起和失败都非常迅速。胡雪岩虽然聪明,与官场人物关系密切,但最终被绑在政治战车上,成为李鸿章“左先排胡,左先倒胡”战略的受害者,真是令人遗憾。与胡雪岩的个人命运相比,我们国家似乎也承受着一种命运:当舆论和媒体哄抬“伟大的好人”时,他们很少质疑他们做好事的方式和细节,尤其是结果。听风就是雨,所以他们总是被愚弄。做好事已经成为最有效的公共关系工具。这真是慈善这个词的悲哀。
假如一场生丝大战真的拖垮了“胡财神”的资金链,那只能说明胡雪岩的财富,也许远不如时人和后人想象的那么高。胡雪岩的“茧自绑”被后人普遍描述为一场悲惨的民族商业保卫战。据说胡雪岩痛下本金2000万两,争购囤积生丝,一是为了救被外国人欺负的蚕农,二是为民族工商争口气,@ 商业民族英雄胡雪岩的梦想被彻底粉碎。中国历史通常以成败为英雄。作为一个彻底失败的商人,胡雪岩并没有被当作落水狗打败,而是赢得了他崇高的历史地位。这是一个感人的悲剧故事,但激情燃烧后,我们应该从历史的废墟中冷静地寻找发生了什么。
@ 胡雪岩在这场生丝大战中投入了多少资金?关于胡雪岩购买生丝的资金,普遍认为他为此使用了2000万两笔资金。然而,这一数据相当可疑,反证史料相当确凿。胡雪岩囤积了大量的生丝,库存按1.5万包计算,每包单价按3802的市场价格计算。胡雪岩最多的投资不超过570万,这与后人普遍声称的2000万两笔投资相去甚远,即使赔光了,也不可能损失600万~800万之巨。如果2000万两的投资资金属实,即使按照380两的市场高价,51900包生丝也可以囤积,相当于清朝的1882~1883年两年生丝总产量的65%!显然,这是不可能的。从这个推断,我们可以大致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如果真的有很大的损失,一定是其他环节的问题,可能是他的资本成本和管理成本太高;第二,如果这场战争真的拖垮了“胡财神”的资本链,那只能表明胡雪岩的财富可能远没有时代和后代想象的那么高。
[img]116075[/img]
这种异常的背后可能是一种包装——事实上,胡雪岩并没有那么富有,而是故意看起来那么富有,以增强市场对他的信心——在许多当代融资案例中,我们对这种自我包装的“富人”并不陌生——比如“世界上最好的”陈光标。
胡雪岩非常高调,即使在媒体不发达的时候,也成了几乎家喻户晓的明星。各种关于他奢侈的笑话,一直广为流行。据李宝嘉的《南亭笔记》记载,胡雪岩曾经经过一家成衣店,看到一个女孩站在门边。她很苗条,所以她多看了几眼,被女孩注意到,关上了门。这让胡雪岩大怒,派人去提亲,要纳之为妾。起初,女孩的父亲拒绝了,但当胡雪岩的价格达到“700元”(这里应该是银元,1银元大约相当于0.7两银)时,他同意了。
胡雪岩不仅成为清朝的“首富”,也成为清朝的“首富”。胡庆余堂成为胡雪岩作为“大善人”的重要证据之一,因其内部要求“戒欺”,宣布“真正的价格”,经常向贫困人口发放免费药品,被后人视为慈善事业的典范。在一些官方行动中,积极捐款;左作为两江总督,命令中央救济山东水灾。他没有钱,胡雪岩提前支付了20万两元。这些胡雪岩的善举,收入也很大。因此,胡本人的水平一路上升,直到从二品的“布政使衔”,相当于省部级领导。依靠这些“善举”,胡雪岩也为他的老母亲赢得了正品的封典,胡雪岩本人也赢得了一件黄色的外套。这些清朝的权力是第一生产力,不仅是巨大的政治荣誉,也是创造财富的资源。
胡雪岩:他是清朝的财富代言人,无法与宫廷内斗作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