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历元年(698年)秋天,当长安使者来到房州李显软禁地门口时,李显一家陷入绝望。为什么李显会有如此消极的反应?从他坎坷的经历中寻找答案。李显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生的第三个儿子,在唐高宗的八个儿子中排名第七。李显先是被封为周王,然后改封为英王,似乎与王位无关。860年,当李治的第三位皇太子李贤被武则天废墟时,英王李显被立为皇太子。三年后,唐高宗病逝,李显即位为唐中宗。李显的到位让不符合监国地位的母亲武则天喉咙痛。不到一个月后,他用李显想给岳父韦氏授官的愤怒的话废墟了王位尚未稳定的李显。从此,被降封为庐陵王的李显开始了漫长的囚禁生涯。
礼貌地说,李显性格懦弱,胆小,各方面能力都很一般,是做傀儡的好材料。李显当王子时曾写过一首《石潺》诗:“三阳原本是标灵纪,二室由来独善名。霞衣霞锦千般状,云峰云秀百重生。水炫珠光遇泉客,岩悬石镜厌山精。永愿乾坤符睿算,长居膝下属欢情。“整首诗的水平一般,境界一般,但最后一句话“永远是天地的智慧,长膝下属的欢乐”可以表达一个懦弱的王子的感情,他颤抖,不敢有所作为。成为皇帝后,李显在参观秦始皇陵后写了一首《幸秦始皇陵》:“眷言君失德,骊邑想秦余。政烦方改篆,愚俗乃焚书。阿房久已灭,阁道遂成墟。厌倦东南气,翻伤掩鲍车。这首诗在怀古诗中也是“凡品”,只是说明了秦始皇的所作所为。也许,李显并没有把重点放在学习和提高素质上,而是把重点放在了保命上。
[img]115625[/img]
母亲武则天是一位为权力而绝望的君主。李忠,唐高宗的第一个王子,不是武则天出生的,很快就被废墟杀害了。武则天的长子李宏第二个被立为王子,但他在一些思想上与母亲发生了冲突,原因不明。第二个儿子李贤是高宗朝的第三个王子,他不愿意成为傀儡。四年后,他被迫在放逐地巴州自杀。李显作为第四个王子,有三个哥哥的“榜样”,自然知道重量。即使一切都是由母亲命令的,她也很快被母亲抓住并废除了。被软禁的李显明白,无论是在囚禁地“暴死”,还是被赐死,都不是意料之外的事。偏偏外面有很多反对武则天的人打着推翻武周、匡复李显的旗号。这简直就是把李显逼到死路上,进一步加剧了李显内心的恐惧。他越来越担心暴力强硬的母亲会把自己的存在当成权力威胁,当时她不会放过母子之情。
唐中宗李显在流放地和软禁住所过着非人生活。假如他是囚犯,他承受的心理压力要比囚犯重得多。李显的黑暗生活充满危险,每天都在等待死亡的到来。可怕的死亡可能会随时来访,但它不能放松,而是更可怕的痛苦。多年来,李显一直处于恐慌状态,经常在晚上被噩梦惊醒,睁着惊恐的眼睛看着星星落下,旭日升起。有时李显也会想到自杀。但他习惯了懦弱,只是无法积累自杀的勇气。
现在,长安的使者终于来了。《旧唐书》说:“上每闻到使至,往往恐惧欲自杀。每次李显听到长安使者前来,都会间歇性精神失常,害怕找刀自杀。这一次,他也不例外。只是陪伴妻子韦氏横下一颗心,劝丈夫说:“人生祸福无常,最后难免一死。我们是皇室贵族。为什么要这样?所以这一次,李显夫妇手拉手昂然出去迎接使者。
揭秘:为什么唐朝太子李显流放后天天等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