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清五百多年的历史上,只有两位皇后,即明仁宗洪熙皇帝张皇后【补充:明仁宗朱高炽(1378-1425年),明代第四位皇帝,明成祖朱迪长子。】明朝第八位皇帝与明宪宗成化皇后【补充:明宪宗朱见深(1447年12月9日至1487年9月9日)。明英宗长子。朱见钧的初名。景泰三年(1452年)被废为沂王,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又被立为皇太子,改名为朱见深。】。他们既有很好的外在机会,也有很好的内在修养。他们自身的共同特点是:积德行善,心净身静,胸怀宽广,品节高贵。因此,它们成为古代女性的典范。
[img]100358[/img]
皇帝的母亲(不一定是生母)被称为太后,祖母被称为太后。这是秦汉以来的传统:“汉兴,由于秦的头衔,皇帝的母亲被称为太后,祖母被称为太后。”太后,尤其是太后,在宫殿里,地位最高,荣誉最高。皇后应该受到皇帝和太后的限制,而皇后高于皇帝和皇后。
明仁宗孝顺皇后张,永城(今河南永城)人。洪武于28年(1395年)封燕王朱迪世子朱高炽妃。永乐于2年(1404年)封皇太子妃。洪熙皇帝继位,张为皇后。明宣宗宣德皇帝即位,皇太后。明英宗正统皇帝即位,皇太后。张皇后的特点是:
第一,会处公婆关系。作为公主,首先要处理好和公婆的关系。《明史》说她“后来是太子妃,操妇道至谨,雅得成祖,仁孝皇后欢”。也就是说,她能严格遵守妇女的道德,赢得公婆永乐皇帝和徐皇后的青睐。
二、会处叔嫂关系。她的两个姐夫是汉王朱高旭和赵王朱高迅。他们都“寻求合法权力”,想取代王子的地位。王子多次被汉王和赵王分开。她保护、安慰和解释,帮助丈夫保住王子的地位,没有容易储存。
第三,会处夫妻关系。永乐帝很不高兴王子“体肥硕不能骑射”。她“减少子宫膳食”是为了让王子减少饮食,加强运动,减肥,这是相当有效的。
第四,会处母子关系。儿子宣德皇帝继位,军国大政,多听裁决。在国内太平时期,皇帝为日常生活服务,陪伴宴会,四方贡献,先奉太后。皇帝和太后,善良孝顺,闻天下。太后游西苑,皇后公主陪伴。皇帝亲自帮助舆论登上万岁山,献上生命,献上诗歌和赞美。去永乐长陵和洪熙献陵,经过河桥时,皇帝下马扶车。
五、会处祖孙关系。子宣德帝去世,孙正统帝九岁继位,宫里谣言四起。太后急召大臣到乾清宫,指着太孙哭着说:“这个新天子也是。”大臣们呼唤了一万岁,谣言结束了。一些大臣请太后听政治。太后说:“没有坏的祖先法。一切都不急。”总是鼓励正统皇帝,努力学习,任命股份。太监王震在太后去世时,不敢专权,非法胡说八道。
六、会处君臣关系。从英国公张辅、尚书简义、大学士杨士奇、杨荣、金幼孜、杨溥邀请,在行殿见面,太后慰问诸臣,并说:“二等先朝老人,勉辅嗣君。“正统七年(1442年)10月,病危,召大学士杨士奇等。,命太监问国家还有什么大事要做。杨士奇列举了三件事:一是“建民虽死,当修实录”,即建文帝虽死,但应该修建《建文实录》。;二是永乐帝曾诏令“收方孝孺诸臣遗书者死,宜放松其禁”;第三,太后还没来得及演奏就咽气死了。遗诏劝诫大臣,协助皇帝,敦行仁政,惠民。她的善政,受到好评。
七、会处娘家关系。对娘家兄弟,按规矩办事,“太后遇外家严”,不轻易升职赏赐,不允许他们搞特权,也不允许他们理国事。
八、会处人际关系。去十三陵参观陵墓,“群众夹道拜观,陵墓旁天真无邪。”太后回头对皇帝说:“人民戴君,以安之耳,皇帝应该重念。”人民爱国君,皇帝应该记住,因为人民可以安居乐业。回来的时候路过农家,“叫老太太问生意,给钱”。有献蔬菜、食酒浆的人给皇帝,说:“这个田里的家味也是。”告诫皇帝不要忘记农民。
史书中提到的“洪宣之治”,张太皇太后也有历史成就。
被称为古代女性的典范:明仁宗孝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