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根是清朝的创始人努尔哈赤的第十四个儿子,阿巴亥的第二个儿子,皇太极的弟弟。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完成清朝统一基础的关键人物,清朝入关初期的实际统治者,为清朝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成就。那他为什么不当皇帝呢?
[img]97015[/img]
据朝鲜历史书《春坡堂日月录》记载,努尔哈赤去世时,他命令年轻的儿子多尔根继承自己的汗水,为摄政服务。然而,在努尔哈赤去世后,戴山和其他人支持皇太极,因为他们担心多尔根三兄弟的力量会迅速增长。为了确保多尔根的母亲不反对,她不得不强迫自己自杀。多尔根的母亲被迫死亡,留下了只有15岁的多尔根。他父母的去世使多尔根无法争夺王位。
当时,多尔根清楚地意识到,如果他想活下去,将来为母亲伸出委屈,做点什么,现在他必须妥协,尽最大努力帮助皇太极,得到皇太极的信任。多尔根于1628年随其兄弟皇太极进入蒙古察哈尔部。多尔衮有战功,破敌于敖穆楞。皇太极给了他“墨尔根戴青”的美号。天聪四年(1630年),攻打北京的大军班师回朝,多尔根和莽古尔泰率先,大破明军。多尔根在崇德六年(1641年)至七年(1642年)的松锦大战中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年轻的多尔根战斗勇敢机智,很快以其出色的战功、出众的才华和对兄弟皇太极的忠诚,超越了几位兄弟,被称为瑞亲王。
崇德八年(1643年)农历八月初九,皇太极猝死于盛京后宫,他没有生下继承人。当时皇位之争再次爆发,多尔根和豪格是皇位最有可能的。豪格的有利条件是皇太极的长子,35岁,多次获得军功,有两面黄旗支撑。多尔根的有利条件,父亲努尔哈赤的时候,喜欢他,32岁,战功出众,有两面白旗支撑。
[img]97016[/img]
多尔根看到双方的实力对比几乎是一样的。多尔根若要使智昏,强行继位,势必遭到激烈反弹。后果不可预测。入关统治全中国是他们满洲人民的共同目标(当时叫女真),当时的明朝很快就失败了(两个农民起义军),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为了防止八旗内部分裂,多尔根暂时不再与豪格争夺王位,而另一个对双方都没有威胁的福林(因为福林年纪小,多尔根和郑亲王济尔哈朗辅政),当然这绝对离不开孝庄的努力。
入关前不能当皇帝。为什么多尔根入关后没有篡权?
顺治入京前,多尔根先入关,重兵掌握。从表面上看,此时他篡位没有问题。多尔根有多少兵马?史载约56万人。当时满清一旗7500人,五六万人应算是倾满清全国之力。然而,在这些清朝的精锐部队中,真正忠于他的只有他和多多的两面旗帜,大约有1500人(满清旗主和旗主是奴隶关系,很难反抗)。他面对的是40多万顺军和50多万南明军队,尽管他们被打败了,但他们的实力仍然存在。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篡位自立虽有天,却没有地利人和。相反,立威扬名于后人的唯一正确选择。
从表面上看,顺治入京后,多尔根以皇父摄政王之尊,权倾天下,似乎皇位近在咫尺,其实并非如此。
在世界上新的政治角力场上,多尔根的政治盟友并不多。除了死心塌地的多铎和摇摆不定的阿济格,大概就是以太后之尊幕后操纵政局的孝庄。
[img]97017[/img]
多尔根对济尔哈朗势力的排斥和对豪格势力的打击只是政敌之间的斗争,远远不构成对皇权的实际威胁。当多尔根与豪格争夺帝位时,中间势力的代善、济尔哈朗等人并不支持他,就能看出端倪。孝庄表面上的隐忍退让并不意味着缺乏力量。假设多尔根此时想篡位,那就是挑战至高无上的皇权,那就是谋反。孝庄以皇太后的尊重,足以整合各方力量遏制他的野心。他的党羽死后迅速被杀干净,也说明他的政敌太多了。因此,他篡位成功的希望很小。
总之,多尔根没有篡夺王位,多尔根也没有成为皇帝。他从大局出发,为了进入清朝的稳定,尽管他持有军事权力,但他为自己的国家牺牲了自己的个人利益。多尔根可能有野心
,但毕竟没有篡位。可以说他是清朝的英雄。
多尔根命运多舛 多次路过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