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张昭
张昭是三国时期东吴的重要大臣。公元156年出生于徐州彭城。张昭年轻时学习很好。他成年后被称为孝顺和诚实,但张昭拒绝了。徐州刺史陶谦称他为茂才,也被张昭拒绝。陶谦认为张昭这样做是为了看不起自己,所以他囚禁了张昭,后来被他的朋友赵宇救了出来。尽管如此,陶谦死后,张昭还是为他写了一篇悼词。可以看出,张昭的性格仍然很好。
[img]95787[/img]
张昭的新剧照《三国》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张昭和难民一起逃到江南。被孙策看中并重用,官拜长史和抚军中郎将。东吴的大臣们也很尊敬他,被他的才华深深打动,连一向傲慢的你衡都称赞他。我们常说一个人的声誉不能太高,所以很容易被主害怕,从而压制他。但孙策并没有这样做,反而很高兴把张昭比作管仲对齐桓公。由此可见,张昭在吴国的地位很高。
公元200年,孙策临终前将弟弟孙权委托给张昭,并告诉他,如果孙权不能承担这一重任,他会要求张昭取而代之。即使是家庭的国家也可以放弃,这表明孙策对张昭的看法有多重要。孙权年轻即位。在张昭的支持下,他逐步扩大了东吴,成为三国鼎立局势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img]95788[/img]
张昭画像
除了政治成就,张昭在文学上也有一些造诣。张昭精通儒家思想。晚年在家闲着的时候,他对《左传》和《论语》做了一些批评。张昭也擅长写隶书,他的书法作品在《书估》中排名第三。
张昭是怎么死的?
张昭协助了东吴两代权利核心人物孙策和孙权。他一生中为东吴献计无数,是东吴的开国元勋和决策者。张昭一生中最值得说的是他忠诚、直率、不屈不挠的性格。当孙权还没有登上王位时,他也听从了张昭的建议,但登上王位后,他开始对张昭漠不关心。
张昭的新剧照《三国》
东吴建国之初,丞相空悬,百官推荐张昭,孙权却笑着拒绝,说丞相的职位太繁琐,怕累。于是我选择了不为人知的顾勇。也许拿张昭和荣登相位的顾勇来比较一下,就知道为什么张昭不受孙权的重视。
[img]95789[/img]
张昭画像
顾勇的资历比张昭浅,但他已经担任吴国的总理19年了。他最大的优势是沉默寡言。当他成为总理时,他不会对家人说话。军国大事的是非得失是“自非见面,口未尚言”。孙权曾称赞他:“顾军要么不说话,一开口就必须说话。”
然而,张昭是不同的。他总是知道一切,说一切。即使是不成熟的意见也急于表达。他的初衷是供主人参考。然而,他必须失去更多。当甘宁建议孙权攻打黄祖时,他当面提出指责,怕战争不利造成内乱,结果一战而平,证明他的担忧是多余的。这样的错误很多,难免会给孙权留下不好的印象。胸无城府,口无遮拦,张昭就这样失去了孙权的信任。张昭晚年在家闲着,于公元236年自然去世,他遗令丧事从简,进棺材时没有换衣服。
张昭的儿子
在小说《三国演义》一书中,孙策临终时给孙权留下了这样的话:“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世不决问周瑜”。与名满天下的周郎相比,张昭永远不会是等闲之辈。那张昭的儿子呢?张昭一生有两个儿子,长子张成,小儿子张休。公元178年出生于徐州彭城的张承字仲嗣。年轻时以才学出名。此外,张成勇敢、刚毅、忠诚、正直,能够识别人物。当时,他们还很年轻,曾提拔彭城人蔡和南阳人谢静。后来,他们都被朝廷使用了。张承也勤于提携后进之士,为人善良,吴国只有贤人,没有不上门拜访他的人。
[img]95790[/img]
张昭画像
公元219年,张成担任长沙西部将军孙权的西曹,担任长沙西部将军。后来,他被任命为都乡侯,领取5000名私人士兵。公元244年去世,死后的头衔决定了。当时,在苏州,只有张成和他的父亲张昭死后,顾勇和鲁迅。
张休,字叔嗣,吴国重臣张昭的次子,袭父张昭爵娄侯。同样出生于徐州彭城。太子孙登病逝,孙权的第三个子孙和被封为太子。但关于党争的问题还没有结束。张休的朋友顾谭当时属于太子孙和一派,而全聪一族属于鲁王孙霸一党,与顾谭关系密切的张休自然也难逃全氏攻击。于是全聪父子时不时地诽谤孙权,使张休被分配到交州。这时,一向与张休不对头的中书令孙弘,也趁机再次进入诽谤,于是张休被赐死,时年41岁。
三国重臣张昭全心全意地协助了两代君主,但他的性格却很冷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