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第五帝英宗赵曙。宣平坊出生于明道元年(1032)正月,为仁宗弟濮王赵允让第十三子。仁宗赵真久未得子,于是选择宗室内的幼子作为建储的准备。谁知造化弄人,仁宗二子在庆历间相继逝去。七年(1048),赵曙再次被迎入皇宫,这次却没有给任何名字,充其量是皇储的替补。原因是仁宗认为自己是正当的盛年,将来可能会继续生孩子,不再急于建仓。
[img]94229[/img]
嘉佑八年(1064),仁宗因病去世,命令赵曙登基。被闲置了16年的赵曙听到诏书后,惊恐不安,怀疑消息是假的。况且他出身藩王,稍有不慎就会成为王位更替斗争的受害者,于是假装称病,坚辞不出。仁宗皇后命令同判安国公从古至今,赵曙拒绝起床,以病拒绝。
赵曙继位后,仍然总是对得到皇位感到恐惧,甚至因此得了一场大病。他特别害怕左右宦官,时刻提防,“遇到宦官特别少恩,左右不开心”。宦官看到自己的行为是愤怒和愤恨的,纷纷向太后诽谤,“两宫成了缝隙”,进一步加深了他对皇位的恐惧。两宫的嫌隙终于解决了。不久,太后还政,赵曙安心成为皇帝,直到四年后去世。
宋朝第九帝、徽宗长子秦宗赵桓。三年(1101)四月出生于坤宁殿,大观五年(1112)立为皇太子。徽宗是历史上著名的“花花太岁”。在执政期间,他重用了蔡京、童贯、王富、梁师成、李彦领导的“六贼”,建造了一个局,运送了花石纲,为了自己的私欲,不顾人民的生死。各地农民起义频发,统治基础严重动摇,王朝已灭亡。对外“联金灭辽”政策的失误,导致引狼入室,激发了女真贵族南下灭宋的贪欲。
宣和七年(1126),金军分道南下,一路势如破竹,宋军腐化已久无法有效抵抗,非溃即降,河北大片土地沦丧。徽宗见金军势强,吓得肝胆俱裂。为了逃避河北沦陷的罪行,他急于退位为王子,让他充当替罪羊。同年12月,徽宗下令皇太子位,自称“道君皇帝”,以示禅让之意;与此同时,他命令人们准备驾驶,并计划在任何时候逃跑。
[img]94230[/img]
赵桓听到圣旨是晴天霹雳。首先,他还没有准备好登基,很难应付行业混乱的局面;第二,他知道自己作为替罪羊的角色只是代人受苦,绝对拒绝从命;第三,他不是天才之主。他没有勇气在乱世中崛起国运。他只知道保命很重要。徽宗命令宦官督促王子入宣和殿登基。赵桓拼命拒绝,悲伤地拒绝开始。
赵桓继位后,立妃朱为皇后,上徽宗被誉为“道君太上皇帝”,太后为“道君太上皇后”,改为元靖康,以示和平康泰之意。然而,美好的时光并没有持续多久。两年后,金军攻占汴京,父子俩都被俘虏北上。后来,他们死在异国他乡苦寒之地,结局悲惨。
宁宗赵拓,宋朝第十三帝,光宗次子。乾道四年(1169)十月出生于恭王府,绍熙元年(1190)被授予嘉王。赵扩之父光宗是孝宗的第三个儿子,被授予恭王。淳熙十六年(1189年),孝宗因长子病去世,以恭王为“英武类己”,越过次子禅位于光宗。光宗继位之初,他仍然孝顺父亲。然而,皇后李凤娘傲慢霸道,总是威胁皇帝自命。
绍熙五年(1195),孝宗因病去世,光宗按照规定亲自主持葬礼,但光宗对父亲的厌恶无法释怀。由于李的煽动,他以生病为借口拒绝了。在封建社会,“孝道”不仅是人伦之大理,也是维护封建纲领的重要环节。光宗以前不孝道是一个很大的礼仪损失。这一次,他一再拒绝,在寺庙上掀起了一波轩然大波。因为光宗不孝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规模,我们不能再为世界上的臣民树立榜样,精神病患者有时好有时坏。大臣中的实力派开始考虑建立一个新的皇帝来拯救这个行业著名的皇室声誉。
[img]94231[/img]
赵汝愚得到吴氏的旨意,劝赵扩登基,包括怕步父不孝后尘,为天下唾骂,极力推辞:“恐负不孝。”7月5日,太皇太后命令宣嘉王进入重华宫,即皇帝的位置。不管他是否同意,他都被迫进入宫殿。他惊慌失措,想哭,想逃跑。赵汝愚率领所有官员再次崇拜。赵拓仍然痛哭流涕。他非常难过。他必须在起坐时帮助他。
当时,传国玉玺仍在光宗手中,拒绝交出。李后回答说:“既然我儿子是皇帝,我就自己带他去。登时闯入光宗卧室,用力夺取玉玺,交给新皇。此时此刻,赵扩见玉玺得到,已名正言顺,百官也支持,才放心。他下诏建泰安宫,奉养太上皇后,安然当了30年皇帝,直到嘉定17年(1125)病逝,结局依然圆满。
皇帝的宝座变成了热芋头,每个人都把它推开。事实上,这是可以理解的。如果是在繁荣时期,社会稳定,人民团结,皇位就必须努力工作。但就这样,最后一位皇帝留下了一个混乱。没有人愿意接管任何人。这不是自找麻烦吗?
为什么宋朝的三位皇帝拼命拒绝登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