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百戏”是“斗茶”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斗茶”活动始于唐代,兴盛于宋代。我相信喜欢喝茶的朋友对“斗茶”这句话并不陌生。虽然“斗茶”活动在现代生活中很少见,但它足以看到“茶百戏”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说到“茶百戏”,作者莫名其妙地想到了“皮影戏”。当然,“茶百戏”与“皮影戏”关系不大。所谓茶百戏,就是用茶和水形成文字和图案的古茶艺。
[img]91211[/img]
茶百戏又称分茶、水丹青、汤戏、茶戏。在现代,茶百戏可以使茶汤中的图案显现、消失,这样反复变化。
五代至北宋人陶谷(903)关于茶百戏的起源~19970年)的《清异录》是他从隋唐到五代曲故写的一部笔记,共六卷,内分37门。在《茶录》中,记载:“茶百戏茶至唐始盛。近世有汤运匕首,不要施妙诀,让汤纹水脉成物象,动物、昆虫、鱼、花卉,纤细如画。但一瞬间就散去了。这种茶的变化,时人称之为茶百戏。”
在宋代,由于受到宋徽宗、朝廷大臣和文人的高度赞扬,它不仅在朝廷盛行,而且在闽北武夷山流传。元代以后,茶百戏逐渐衰落,清代以后几乎消失。2010年,茶百戏被列入武夷山非物质文化遗产。
“酒壮英雄胆,茶吸引文人思考。”自古以来,文人就与茶百戏形成了不解之缘。文人游戏、欣赏、讨论、赞美茶百戏,极大地促进了茶百戏的形成、发展和传播。
[img]91212[/img]
宋代茶百戏受到朝廷和大量文人的高度赞扬,达到了鼎盛时期。其突出特点是出现了许多关于分茶的茶学专业。在这些茶学专业中,对点茶和茶百戏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包括宋徽宗赵霁的《大观茶论》、南宋审安老人蔡襄的《茶录》和《茶具图赞》最具代表性。
赵霁(1082)宋徽宗~1135)是宋朝的皇帝,也是著名的文人,对茶百戏情有独钟。《大观茶论》是赵霁对茶的专注,是在大观元年(1107)写的。全书共20篇,详细描述了北宋茶原料蒸青团茶的产地、采制、加工、点茶、分茶。宋朝皇帝的热情给“茶百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地位。
蔡襄(1012~1067)字君谟,原籍兴化路仙游县(今福建仙游),宋朝大臣和著名文人。作为宋皇佑(1049)的《茶录》~1053年间,蔡襄特地向皇帝推荐了北苑贡茶作品,感受到了陆羽的《茶经》和《不建安之品》。整本书分为两篇文章,上一篇论茶,详细讨论了点茶和分茶的方法;下一篇论文详细讨论了点茶和分茶的器具。《茶录》是继陆羽《茶经》之后最具影响力的论茶专业。
[img]91213[/img]
《茶具图赞》是中国第一个专注于茶具的茶具。它绘制了宋代用于点茶和分茶的茶具。它是第一个以图谱的形式反映茶的专注。这本书的作者南宋审安老人(真实姓名不明)在宋咸淳五年(公元1269年)收集了宋代点茶和分茶用具的巨大成就,用传统的白描绘画了12件宋代茶具,分别是竹炉、茶臼、茶磨、茶磨、茶勺、茶筛、刷末、茶托、茶盏、汤瓶、茶壶、茶巾,称为“十二先生”。
@ 宋代丁谓写《北苑茶录》(又称《建安茶录》)、宋代赵汝锐撰写《北苑别录》、宋代熊蕃撰写的《宣和北苑贡茶录》(又称《宜和贡茶经》)等文人的茶学专业,也描述了分茶原料(蒸青团饼茶)的采制加工。
宋徽宗赵霁对茶百戏情有独钟 为茶写专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