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8年至1227年,在中国西北部,有一个少数民族王国——大夏封建王朝,与宋、辽(金)三足鼎立。由于其领土主要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的一些地区,它位于中国西北部。@ 历史上称之为“西夏”。西夏是公元11世纪至13世纪以古羌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封建割据政权,包括一些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从公元881年拓跋思恭在陕西北部建立夏州政权到1227年被成吉思汗灭亡,西夏王国有347年的悠久历史;如果李元浩于1038年正式成立西夏王朝,也有189年的历史。
[img]90720[/img]
党项族是如何发展壮大的?据史料记载,党项族原住在四川、西藏、青海等省的交界处,占地面积“东至松州,西接叶护,南接春桑,北邻吐浑,有3000多英里”。他们以姓氏为部落名,过着“不知嫁耕,土无五谷”的原始游牧部落生活。唐初,甘肃东部和陕西北部逐渐迁徒。唐末,定居在夏州(今陕西省横山县西)的党项族平夏部,参加了唐朝对黄巢农民起义军的镇压。他的酋长拓跋思恭被命名为定难军节使,并被命名为夏国公。此后,逐渐形成强大的地方割据势力。
宋初,党项贵族李继迁(拓跋恩恭后裔)附辽抗宋,辽国封其为西平王。1002年,李继迁占领今宁夏灵武市西南的灵州为西平府。由于“北控河朔,南引清凉”等诸多优势,他决定在西平,继续扩大势力,为西夏建国奠定初步基础。之后,李继迁之子李德明将都城从灵州迁至怀远镇(今宁夏银川市),改名兴州。1032年,李德明之子李元浩即位,自称“尾名”,自称“五祖”(即汗之意),并升兴州为府,定名兴庆府,后改名为中兴府。元昊于1038年正式称帝,建立了西夏王朝。54年来,西夏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达到了顶峰。
[img]90721[/img]
13世纪初,蒙古部乞颜酋长铁木打败了漠北草原游牧部落,西起阿尔泰山,东起兴安岭,南起阴山北麓,北起贝加尔湖。1206年,蒙古历史悠久,结束了漠北数百年的分裂历史。
蒙古汗国刚刚建立,规模小,国力不强,远不如附近的金国和花刺子模国,甚至不如西夏和西辽。特别是强大的金国的存在,直接威胁到蒙古汗国的生存和发展。长期以来,金国一直对蒙古部实行“减丁”政策,曾经杀害过成吉思汗的曾祖-蒙古部长我巴孩汗。因此,成吉思汗和金国有着深深的仇恨,灭金的野心早已存在。然而,此时蒙古汗国的国力较弱,需要进一步壮大自己。否则,随时都有被金国扼杀在摇篮里的危险。为了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汗国势力,为灭金创造有利条件,成吉思汗首先派使者到附近未能降服的国家和部落招募和劝说,以发动一场扩大领土的战争。
与金国相比,西夏只有城塞防守,没有长城防护,这对蒙古骑兵来说没有绕道避险,更不用说遭受迟滞了。由于西夏国位于金源边堡长城西端,在征服西夏后,可以从长城西端与西夏东部之间的缝隙攻击金国,既避免了长城的防御,又保证了侧翼的安全,一举两得。先灭西夏,可以从西方实施金的战略包围,切断金国的右臂;可以获得大量的财产来增强实力;可以实践和训练,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因此,从1205年到1227年,成吉思汗已经对西夏进行了六次长期的战斗。
[img]90722[/img]
成吉思汗在征服西夏前后持续了23年。并不是蒙古军队无法征服西夏,而是在此期间,他征服并统一了海外部落。南攻北伐,东征西讨,灭国40。在这场长期而激烈的南北战斗中,可以说成吉思汗没有时间照顾西夏,更不用说全力进攻西夏了。只有在西部地区恢复军队后,他才能腾出手来进攻西夏。另一方面,西夏一直不愿意屈服于蒙古的汗国。每当蒙古军队出兵攻打时,他们都无能为力,无能为力。一旦势力恢复,形势对自己有利,有机会利用,他们就会“礼貌逐渐疏远,消极贡献”,“阴结外援,蓄异图”。在23年的战争中,西夏多次违反合同,因此蒙古也多次使用军队。由于西夏的伪降,情况变得更加复杂,形成了一打就降,一撤就叛的局面。此外,蒙古军远征欧亚的广大地区无法尽快解决西夏问题,这也是成吉思汗长期征战西夏的根本原因。
成吉思汗第一次攻打西夏的主要目的是掠夺物资,夺取经济利益。因此,在征服吉里寨(今中卫县)后,采取了浅尝常止的策略,迅速撤回,但扩张的尝试显而易见。1207年,成吉思汗第二次出兵西夏,攻克唐刺海城,在夏季掠夺数月,因粮草不济而退兵。1209年3月,成吉思汗亲率大军再攻西夏。贺兰山中段的克夷门遭到夏军重创,蒙古军伤亡惨重。两个月后,蒙古军队包围了中兴府。夏国主亲自上城督战,守城将士拼死防御。两个月后,蒙军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趁天降大雨,河水暴涨,引水淹城。中兴府被围困了一个月,城市居民淹死了无数人。后来,城墙倒塌,河水溢出,蒙古军队也被洪水淹没。无奈之下,他们借夏主纳女求和的机会,顺水推舟,同意退兵议和。
[img]90723[/img]
1218年12月和1224年9月,成吉思汗两次调动军队进攻夏季。虽然遵旭和德旺两位国主在西夏派兵反抗,但由于军事实力差距太大,他们屡战屡败。以请降遣人质为条件,换取蒙古军退役。在此期间,西夏军队的广大士兵发誓要保卫自己的领土,打了很多胜仗,给蒙军带来了沉重的打击,极大地鼓舞了西夏军民的斗志。但就蒙夏之间的整个战局而言,还是以西夏王国失去西域的河、瓜、甘、肃、凉诸州而告终。
1226年,成吉思汗西征胜利后,以西夏为借口,以65岁的亲属率领军队第六次攻打西夏。抢占黄河九渡,攻克应理城后,兵分两路向西夏都城挺进。11月,成吉思汗亲率大军围攻灵州,夏末主派将领率10万大军紧急赴援,途中被蒙古军队击败。已废太子德任率领固守灵州的夏兵与蒙古军队进行死战,战斗激烈程度为蒙夏作战以来所罕见。最后,由于夏兵伤亡惨重,灵州失败。成吉思汗对西夏军民的拼命抵抗非常恼火。12月,他命令蒙古军队征服盐州,并派兵到处搜索、烧杀和抢劫。夏民“百无一二,白骨遮野”。
1227年1月,成吉思汗留下部分军队继续围攻中兴府,带领大部分军队渡黄河攻打积石州,彻底打破夏军后路。夏军日夜坚守和抵抗都城。多次击退蒙军进攻。五月,成吉思汗回到隆德,因天气炎热,在六盘山暑假休息,派人到中兴府。六月,西夏发生强烈地震,房屋倒塌,瘟疫流行。被蒙古军队围困半年的中兴府,粮尽援绝,军民多病,失去了抵抗力。西夏末主走投无路,只好派使节告诫成吉思汗,要求宽限一个月献城投降。
[img]90724[/img]
7月,成吉思汗在六盘山区清水(今甘肃清水县)西江病重,病中立遗嘱:死后暂时秘密不丧失,夏主献城投降时,他和中兴府的所有士兵都被杀。成吉思汗对西夏的一贯风格过于熟悉,20多年的交手让他再也不相信西夏的“改邪归正”。不久,末主投降蒙古,蒙军带着末主和几位夏将前往萨里川时,成吉思汗病逝。为了防止夏主生变,蒙古军队按照成吉思汗的遗嘱杀死了夏末主等,并一举平息了中兴府。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最终在与小国西夏的战斗中坠落。可以看出,西夏与成吉思汗有着不解之缘。成吉思汗六次攻打西夏的战争也成为蒙古帝国战争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最终结局:死后秘密不会丧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