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给大家讲了明初第一谋士刘伯温的故事(详情请看《朱元璋把他比作张子房,却暗中给了他一套,告老归乡后也没放过他》)。将向大家讲述第一功臣李善长的故事。当然,刘伯温和李善长最终都输给了同一个大老板朱元璋。与死得不明的刘伯温相比,李善长的死更具戏剧性,他可以说是被朱元璋“活活玩死”。
[img]90624[/img]
图片来自网络
安徽定远人李善长和出生在安徽凤阳的朱元璋是同乡的一半。元末大乱时,朱元璋作为放牛娃和落魄和尚的杰出代表,毅然带领贫困朋友进行革命。虽然当时拉队闹革命的人很多,但朱元璋是最不一样的。当时的李善长已经四十多岁了,在家乡也混得很好,用现在老百姓的话来说,他就是“乡里能主事”。有一天,朱元璋率军攻打滁州,正好路过定远,操足了红白喜事心的李善长敏锐地意识到机会来了。于是他赶着牛车去朱元璋的军营见了这位比自己小十几岁的老乡。当时朱元璋求贤若渴,又听说李善长是他们乡下的能人,于是热情地接待了他。
朱元璋的热情属于热情,但他还是要看李善长是否真的有两把刷子,所以朱元璋的军营里上演了一个不亚于刘备和诸葛亮“隆中对”的场景——
朱元璋假装焦急地问李善长:“先生,天下这么乱,你说什么时候才能安定下来?”
李善长努力向朱元璋自荐,但他根本没有面试准备。他早就预料到他的老板会这样问他,所以他说了昨晚和妻子练了好几次的对话:“秦乱,汉高祖起布衣,豁达大方,知人善任,不爱杀人,五年成帝业。今元纲既紊,天下土崩瓦解,公濠产,离沛不远。山川王气,公当受之,法其所为,天下不足定也”。
李善长的意思是:“朱老板,你应该向另一位创业专家刘邦先生学习。他也是白手起家,但他豁达大方,知人善任,公司创业五年就上市了。现在你面临的市场环境和刘邦面临的一样,你的家乡离他的家乡很近。只要你愿意学习他的创业经验,我相信你很快就会成为首富。”
当时,虽然朱元璋也领兵,但李善长一上来就让他以刘邦为榜样。可以说,他对他非常乐观。朱元璋很高兴,认为李善长是我的高管,所以他安排他当“掌书记”。后来,朱元璋让李善长担任办公室主任、后勤主任和人事部经理。
几年后,朱元璋在李善长的帮助下赢得了世界。想想当初李善长对朱元璋说的话,果然都应验了。然而,李善长说错了。虽然朱元璋也是开国之君,但他并不像刘邦那样豁达大方。相反,朱元璋可以说是历代皇帝中最怀疑的。当然,当朱元璋第一次成为皇帝时,世界还没有完全稳定下来。朱老板认为,既然创业刚刚成功,他就不能太吝啬。他想给每个人分红。
[img]90625[/img]
图片来自网络
而且如果推谁的功劳最大,那当仁不让的就是身兼数职的李善长。在分红大会上,朱元璋在众多文臣武将面前说:“虽然善长没有汗马劳,但我已经做了很长时间了。我为军食做出了巨大贡献,适合进入大国。”当时,六公二十八侯被封,李善长居六公之首,被授予“开国辅运推诚守文臣”的称号。而且李善长年薪最高,年薪四千石。刘伯温也是开国功臣,年薪只有240石,这说明李善长的地位有多高。
此外,朱元璋还给了李善长一个别人没有的奖励,那就是传说中的“丹书铁券”,也就是大家都熟悉的“免死金牌”。据说铁券上写着这样一行字:“除了逆谋,如果其他人犯了死罪,他们会死,他们会死,他们会死。”
看到这一点,你可能会认为朱元璋的老板真的很棒。除了给股票奖金,他还发了一张“免死金牌”,这不仅可以避免双方的死亡,还可以避免儿子的死亡。
如果有人这么认为,他们只能说“哈哈”。为什么?这显然是朱元璋为李善长挖的一个“坑”。让我们想想。李善长是英雄中的第一位,是宰相和皇帝的姻亲(后来朱元璋把长女许配给了李善长的长子)。李善长会犯死罪吗?除非是朱元璋专门为他安排的死罪。
[img]90626[/img]
图片来自网络
果然,当了几年总理的李善长被朱元璋怀疑,被迫告老归乡。但致命的是,虽然李善长不在朝廷,但他的影响力仍然存在,但他从舞台前走到了幕后。当他离开公司时,他特别推荐他的村民胡伟勇担任总理。结果,这为他后来的悲惨结局奠定了基础。换句话说,胡伟勇成为总理后,他开始认真工作,但后来他变得越来越专横。
朱元璋本来很怀疑,怎么能容忍他呢?于是洪武十三年,朱元璋终于以“谋反通日”的罪名处决了胡。由于胡唯庸案涉及的人数众多,李善长一开始勉强通过了“丹书铁券”的通关,但没想到“胡案”发生十年后,即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做了几件让朱元璋非常不高兴的事情。此时的朱元璋再也受不了了,而此时,又有人告诉李善长参与了胡唯庸当年的谋反案。于是朱元璋抓住这个机会,把77岁的李善长送死。
当时朱元璋对李善长罗织的指控是这样的:“元勋国戚,知道逆谋不举,怀疑观望,怀疑两端,大逆不道”,字面意思是“李善长作为开国元勋,知道别人要谋逆,但也犹豫观望,真是大逆不道。”
事实上,朱元璋只想表达一个意思:别想你的免死铁券,关于那个烂牌子,解释权属于我!
皇帝给了他一枚免死金牌,但他向他解释说,解释权属于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