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前,许多清史剧都将康熙皇帝塑造成一位伟大的国王,开拓领土。好像这个人没有任何缺点。事实上,这是违反历史事实的。让我们看看他的暴行。
暴行之一:平三藩屠杀平民
更何况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与康熙无关,只说康熙平定三藩时,清军对平民的屠杀,从很多记载来看也是相当惊人的。这里不需要长篇大论,引用两份相关史料也可见一斑。《清史稿》中记载的王谷在康熙上疏中说:“四川祸变相跟,荒烟百里,臣当年运粮行间,满目创伤。自荡平后,修养生息,但计通省户口,仍只有一万八千多丁,不如他省一县之众”这份上疏是什么时候写的?所谓当年运粮行间是什么,荡平是指什么时候荡平?
[img]89503[/img]
网络配图
让我们继续查看《清史稿》的原文。“王竹,字辰岳,山东福山人,...康熙五年,广东典试。历刑部郎中。十九年,出为四川松威道。时征云南,竹运军粮,覆舟坠马,屡经险阻,师赖以济。"时以太和殿工,命采蜀中木。入圣,疏言:四川祸变相伴……”可见,这种疏言是指康熙平定三藩之乱后,所谓“当年运粮行间”,是指康熙十九年“出为四川松威道”。时征云南,督运军粮”,所谓荡平,自然是指康熙时期清军镇压吴三桂反抗,荡平四川云南。
荡平后,“通省户口只有1800多人,不如其他省份的一个县。”在此期间,四川人口的损失,平民的死亡显然与清军有关。事实上,不仅四川,其他相关地区也遭受了类似的厄运。例如,江西人民遭受了大量屠杀。康熙十八年,浏阳县知县曹鼎新说:“自甲寅和吴逆倡乱以来,王师愤怒,整个士兵都被压制和洗涤,玉石难以区分。老少皆死于冯迪,妇女全是囚犯,到处都是白骨头,没有人。”。这里更清楚的是,“王师生气,整个士兵压制,玉难以区分”,与清军一直有屠杀平民的传统有关。此外,清朝官员也不会故意诽谤清朝自己。毫无疑问,这些记录的真实性。无论以什么理由为借口,如果皇帝的军队屠杀平民,那么这样的皇帝称之为仁慈是非常不合适的。
暴行二:迁海残民十几年
首先,康熙时期沿海迁界的加强,部分描述了沿海迁界造成的重大后果。
在《南明史》中,可以看到沿海迁界的相关记载。沿海迁界到底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在2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从世界上海岸线最长的国家之一变成了内陆国家。具体来说,满清政府划定了一个濒海范围(从30英里左右到40英里、50英里,甚至200或300英里),建立了边界纪念碑,甚至修建了边界墙,迫使沿海居民在这个范围内迁移。有些人敢于不迁移,杀死大赦,有些人敢于越界,也杀死大赦。@ 整个中国沿海地区距离海边30英里到200或300英里,成为一个无人区。在此期间,如果清廷统治者觉得搬海太近,他们会继续下令搬得更远,他们对海洋的恐惧已经到了病态的程度。根据《南明史》记载:
[img]89504[/img]
网络配图
康熙元年2月,广东迁徙沿海居民,清廷派科尔坤、介山二大臣巡视海疆,“让滨海人熟悉迁徙内地50英里,以绝对帮助台湾省。于是指挥部队折界,期三天尽夷其地,空其人民”。康熙二年“华大人来巡边界,再迁其民”。“甲寅(康熙三年)春月,续迁番禺、顺德、新会、东莞、香山五县沿海人民”。“初立界还以为近也,再远,再远,凡三迁而定”。
当时人们的描述是“令下即日,妻子负载道路,在他的卧室里,放火焚烧,片石不留。人死了一半以上,枕渠道涂。也就是说,一两能到内地的人,没有儋石粮,饥饿已经在现在。……”也就是说,搬家的时候,沿海居民死了一半以上,剩下的不到20%的人,即使能到大陆,也离饿死不远。搬家的同时,也就是烧。“后来,军骑驰射,火箭焚其庐室,民皇鸟兽散,火累月不熄。数千艘水军战舰也同时焚烧,说:‘无资寇用。’”
不仅烧了房子,杀了人,连树草都不放过“广播结束后,大起民夫,将官统之出界,毁房拆墙,民有压死者”。一望荒芜。又下了砍树之令,导致多年轮豫章,数千株成林果树,无数合抱松柏荡然以尽。...三月,巡界兵被割青,寸草不留在地上。至于为什么要砍树,要杀死果树松柏,大概是为了防止海上反清复明力量的利用。
屈大均的《广东新语》说广东省的情况,“东起大虎门,西至防城,地方3000多里,以为大界。附近的人执着于杀戮。而民之以误出墙外死者又不知几何万。自粤东以来,生物之祸莫惨于此。阮锡在《海上见闻录》中说:“从辽东到广东,都是迁徙、筑短墙、立界碑、派兵守卫、出界者死亡、百姓失业流离死亡。”。这些描述可能有夸张,但也可以想象悲剧真的是前所未有的。
这项政策已经实施了20多年,大部分时间都在康熙的统治下。如果前几年与康熙无关,康熙将对剩下的时间和一些强化措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一个能够允许如此残酷的政策继续存在十多年并采取措施加强的人似乎很难接受说他是仁慈的。
[img]89505[/img]
网络配图
沿海迁界区的建筑界墙是康熙统治下进行的。可以看到顾成的相关描述。“福建和广东的情况差不多,开始以插旗、木栅、篱笆为界。后来越来越严格,要么是“疏以深沟”,要么是“筑土墙为界”;后来干脆征发民夫大兴土木,把土墙改造成边界墙,边界建村墩,派官兵守卫。“(康熙七年)正月奉文,从江口到枫亭,向南北洋人砌筑界墙。墙宽四尺,高六尺,每户两尺一尺。边界上有一座望楼,遇海另筑边界堤。”
福建叫寨、墩,广东叫台、墩。一般情况是:‘边界既截,考虑出入者无禁也,于是沿边建寨四,墩十数,置兵守之。城外村民按户征银,照丁往役。...一寨之成,费用三四千金,一墩半之。拷掠鞭打,死于奔命者不知凡几。""寨周宽百六十丈,墩周宽十丈不等"。"五里一墩,十里一台,墩置五兵,台置六兵,禁民外出"。“实行过这样一种政策的皇帝,不称之为暴虐,称之为仁爱终究是不合适的。
说,他绝对没有电视上那么完美。
千古明君?揭开康熙皇帝的两次暴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