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皇帝20多年的统治,日复一日的抱怨、迷茫、痛苦、尴尬。
二十多年来,虽然经常心灰意懒,但他从未放松过自己的权威,直到去世前一天,他还在不知疲倦地处理政务。
事实上,这种勤奋已经成为一种惯性,一种“懒惰”的勤奋。他不明白为什么他工作越努力,情况就越糟。他不明白为什么他在中国历史上找到了所有的处方,但仍然无效。后来,皇帝对扭转社会趋势失去了信心,他成了一天和尚,一天钟。从表面上看,他一整天都没有休息。其实他已经习惯了不动脑子,让祖先为自己动脑子。“体皇考之心为心,本皇考之治为治。“只要祖先说过或做过,他就会画葫芦来执行。
[img]88851[/img]
晚年,他的“守成”和“法祖”已经升华到这么高的水平,那就是每天按“实录”办事。
嘉庆二十年(1815年),礼亲王昭琏因小事将其下属等押在王府内,严刑拷打,手段十分残酷。皇帝听说很生气,判昭琏革去王爵,圈禁两年。嘉庆21年6月(1816年),皇帝早起恭读康熙的“实录”,看到内有平君王纳尔图杀死无罪人,折断了他们的手脚。当时康熙的处理方案是革命王爵,免除监禁。礼亲王案远比平郡王案轻,于是皇帝当天下旨,改变前判,“尊重家法”,释放昭琏。
宫内文颖馆24年(1819年)10月19日起火。火势不大。鉴于天理教血染紫禁城的教训,内宫太监害怕吸引坏人混入宫中。他们没有开宫门,命令护兵进入宫中灭火,而是亲自扑灭了太监。处理这件事不能算错是合理的。然而,八天后,嘉庆皇帝阅读了乾隆26年9月(1761年)的“记录”,其中包含了乾隆皇帝的规定。如果宫殿内的花园发生火灾和其他事故,他可以打开门,让外面的人等待内部灭火。因此,根据这一记载,皇帝以违反乾隆指示为由,下令处罚有关官员。
正是在这种无论时间地点都按照“实录”办事的原则下,清朝日复一日地走向万劫不复的沉沦,皇帝在迷茫中日复一日地变老。
[img]88852[/img]
嘉庆24年(1819年),孔子后人和第73代衍生圣人进入北京圣人。回来后,他们仔细记录了皇帝的谈话,这样我们就可以直接击中皇帝晚年的精神面貌。皇帝一见面就说:“我想去曲阜。不,你知道吗?山东的水已经过了临清。这有多好?我真的做不到。寺庙是新建的。七八年后我去了,又旧了。怎么了?”
几天后,皇帝又提起了旧事,唠叨道:“我已经登基24年了。我不能去(祭祀孔)。我缺少一个仪式。虽然我曾经和高宗(乾隆皇帝)一起去过两次,但这不算数。对我来说,去你那里很容易,但在路上很难,在水路上很难走,在干旱的道路上很难走。。。你看,河上的水太大了,山东的民情也不好。有多好?真的不可能,太棒了!”
“真的不可能”、“多好”、“怎么了”和“太棒了”似乎已经成为皇帝的口头语言,他的焦虑状态已经显现出来。皇帝的职业生涯现在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当他放弃时,他最后的意识可能不是怀旧,而是放松。
嘉庆的滑落曲线,从亲政初期的伟大到谢幕的尴尬,是如此的惊叹。在全面盘点嘉庆皇帝的统治时,历史书给出的词是“嘉庆中衰”。他20多年的统治与“康乾盛世”有关,其次是“鸦片战争”。正是在嘉庆皇帝的统治下,清朝完成了衰落的几个关键步骤:腐败癌从乾隆晚期侵蚀到国家身体的几个重要器官演变为嘉庆晚期的沦肌大汗,并全面传播。穷人和穷人交织在一起,清朝帝国被掏空了精华,成为了风中的蜡烛。在他之后,前不可战胜的清朝帝国很容易成为被屠杀的对象。这位一生都在努力工作的皇帝,后来作为一个彻底的失败者进入了历史。
失败的原因是嘉庆一直标榜“法祖”,背离了祖先在核心的传统。
[img]88853[/img]
清朝皇帝一贯的特点是“现实精神”和非凡的勇气。皇太极说:“凡事不贵于务实。雍正皇帝还说:“本朝龙兴关外,统一世界,只依靠‘实施’和‘武略’耳朵。我们家不提倡虚文粉饰,采取的措施都符合古代圣帝明王的经验,没有什么不如。由此可见,实施胜于虚文。“从努尔哈赤到多尔根,正是因为他们的头脑不受束缚,所有的判断都是从现实出发,因势利导,灵活实用,才成功地从东北走向北京。从康熙到乾隆,正是在现实精神的指导下,出现了一百多年的政治创新、充满活力和进取精神的政治形势,不断成长、纠正和完善的制度演变,导致了康乾盛世的诞生。他们高举“法祖”的旗帜,正是祖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宏大气魄。
正是从嘉庆开始,清朝皇帝失去了祖先的精神核心。对失败的恐惧注定是一个失败的皇帝。一个没有缺点的人注定是一个平庸的人。一个不敢承担任何风险的统治者注定不会成为一件大事。在这个“千年变革”之前,拯救清朝最重要的不是勤奋、仁慈或节俭,而是愿景、想法和勇气。
不幸的是,嘉庆皇帝缺乏的是这样一双眼睛和勇气去发现和解决问题。清朝的不幸在于,当需要伟人时,坐在这个位置上的是一个平庸的好人。
嘉庆皇帝只是一个[平庸的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