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大文人兼大官僚钱谦益成名很早,15岁时他就写了《留侯论》,大谈神奇灵怪,气势纵横,令人惊叹。
钱谦益是著名的学者和诗坛领袖。他被誉为“江左三大家”之一,创造了清代诗风。当时人们称“前后七子后,诗派衰落,牧斋宗伯起而振之。然而,诗人西然宗之,世界从风中消失,一归于正。它的学识博大精深,气势雄厚,真诚足以涵盖所有家庭,包罗万象。它的诗是清澈而美丽的,和谐而强壮,叹息而不狭隘,广泛而不诽谤,高雅的元音和诗人的冠冕!”
正是从钱谦益开始,明诗告退,清诗方滋,出现了诗歌历史的新时代。钱谦益有许多优秀的诗歌,但他有一句“名言”——“水太冷了”,比他的任何一首诗都流传得更广泛,至今仍是笑柄。
[img]87184[/img]
作为一名作家,钱谦益闻名于世,被称为“当代文章伯”。在明清时期的文坛上,人们仰之若泰山北斗。他的主要作品是《初学集》、《有学集》、《杜诗注》、《投笔集》等。陈子龙的诗中有“汉苑文章第一”的评价;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的黄宗羲也说他是王世贞后文坛最著名的人;顾炎武也把他推为一代“宗主”。
按理说,有这么高的口碑,钱谦益应该向陶源明学习采摘菊花和娱乐,但他不是。他热情地想当官,坦言:“我爱官员”。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钱谦益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但他的仕途坎坷,三起三落,旋进旋退。
如果他在这种坎坷中及时醒悟,不削尖头钻进仕途,也许以后就不会开玩笑了。
清兵入关时,势如破竹,迅速接近南京城。还留在南京的明朝大臣们,除了以死相抵抗或逃命而生,那就是出降而荣。钱谦益虽然在明末清初的政治舞台上三起三落,但也算是一个有影响力的人。他曾参加过东林党人反对魏忠贤阉割党的活动,被认为是士林的领导人之一。因此,在人们眼中,他受到高度尊重,被认为与明朝共存,永远不会生存。
后来,再加上钱谦益的妾刘的劝说和支持。在明朝看不到的时候,钱谦益高调声称要效法屈原,投水自杀,带领家人到常熟尚湖。
[img]87185[/img]
然而,从日落到日落,钱谦益都在岸上行走,连鞋子都没湿。然而,他的妾刘忍不住跳进常熟尚湖。虽然他后来获救了,但他真的愿意为国家捐躯。钱谦益呢?他凝视着西山的风景。最后,探手摸了摸湖,说:“水太冷了。我该怎么办?”
他拒绝殉国,主动出城投降,但他还写信给朋友劝说,带头剃头。《哀余杂记》说:“豫王下江南,下令剃头,大家都很凶。钱牧斋突然说:‘头皮痒。’突然,人们仍然称之为它的炉排。一瞬间,昆辫就来了!”
然而,钱谦益降清后并没有得到信任和重用。顺治三年(1646)正月,他被授予秘书院学士、礼部右侍郎,并对《明史》副总裁进行了装修。其实这个官职只是清廷用来装饰门面的闲职。“入仕”梦的再次破灭,使钱谦益只能在同年5月托病辞归,算起来,他前后仕清总共只有五个月。即便如此,恶运还是跟着他。清廷很快就把他放进了监狱两次,甚至在他死后也没有嘲笑他。乾隆皇帝坚决把他列为《明史·两臣传》的第一位。他还写了一首诗来嘲笑他“谈论生活中的节奏,两个姓都是国王,没有证据进退,文章很光明。真堪覆酒瓮,常见咏香囊,末路逃禅,原来是孟八郎。同时下令销毁钱谦益所在的《初学集》、《有学集》等100多种作品,甚至所有有钱的序文或校勘书都被禁止。
[img]87186[/img]
当被指控在节日期间遭受损失时,钱谦益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了小妾刘:“我本想殉国,但小妾不和?”大学生陈寅恪不遗余力地写了40多万字的《柳如别传》,谴责钱谦益。
细细品味,钱谦益也够懦弱,羊肉没吃,反而惹了一身骚。不但当初情况尴尬,死后还被后人指责为大节有亏的“二臣”,实在是亏了一个“仕”字。
明末大学家钱谦益欲投湖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