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创业难,守业难。唐太宗李世民创造了贞观之治,他的儿子唐高宗李治并非毫无成就。他可以被称为一个称职的君主。然而,唐高宗李治的地位令人尴尬。前一代圣人李世民和儿媳武则天被后人无休止地谈论和评论。唐高宗李治似乎对他知之甚少。
[img]87033[/img]
李志是李世民的第九个儿子。当他还是晋王的时候,有人在太原发现了一块奇怪的石头,质地自然,呈现出“治万吉”这个词,这是一个故事。然而,当时李世民并没有考虑立李志为继承人,也没有太多的关注。随着形势的发展,瑞石的迹象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李世民不得不认真考虑这件事的神秘意义。
更幸运的是,在李治出现之前,争夺储蓄的双方都失去了双方。大哥李承乾被废废,政治生活已经结束。四哥李泰有优势,但他的锋芒太多,成为公众批评的对象。此外,李治还有两个有利条件。首先,当李承乾与李泰争夺储蓄时,李治置身事外。虽然他没有表现出多少天赋,但他没有引起批评。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成功。
如果王子给人留下了一些印象,那就是他的“宽仁孝友”,这无疑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筹码,亲身经历玄武门的变化,承乾与李泰争储。其次,对于有权势的重要大臣来说,李志的“仁孝”更受欢迎,这不仅是因为他们认为这是守成之主必须具备的美德,也是因为他们需要一个容易摆布的君主,以确保他们的权力和地位不会被剥夺。
[img]87034[/img]
对于王子的候选人,李世民一时无法下定决心。他欣赏李泰的才华,但担心他不能容忍其他兄弟;他欣赏李治的忠诚和善良,但对他的优柔寡断并不满意。就在李世民不时下棋的时候,李泰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利用李治平日与汉王李元昌关系密切的事实恐吓李治,李治主动退出储君的竞争。受此恐吓,李治变得忧心忡忡,魂不守舍。
经过反复询问,李治向李世民吐露了真相。这让李世民对李泰非常不满。李承乾关键时刻的反戈一击彻底打破了李泰王子的梦想。他对李世民说:“臣贵为太子,更何求?但为泰所图,特与朝臣谋自安之道。不逞之人,遂教臣为不轨之事。今若以泰为太子,所谓落其度内。“(《老唐书·濮王李泰传》)这句话也是合理的,同时也提醒太宗,一旦李泰成为皇帝,争储仇恨,李承乾很可能会失去生命。
为了避免兄弟残疾的悲剧再次发生,李世民不得不放弃李泰,将李志改为王子。然而,当他最终宣布自己的决定时,为了避免再次发生争执,他仍然感动了自己的想法。李世民在太极殿召见官员,问谁能成为王子。官员们都认为李志仁孝顺,成为继承人,所以李志成功地成为王子。
[img]87035[/img]
也是在这一天,李泰带着100多名随从去了太极宫。他似乎不知道情况的变化。刚到达太极宫西侧的永安门广场被撤走,带到苏章门,囚禁在北苑。后来,他被免除了所有的官职,降为东莱县国王,并被安置在均州云乡县(今湖北云县)。
贞观十七年(643)4月初七,李治正式立为王子。李治之轻松被立为王子,主要是因为他的两个兄弟两败俱伤,这似乎与他自己的才华无关。千年历史长河中有多少这样的偶然?
唐高宗李治地位尴尬 为什么能成为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