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朱元璋身边的第一模式李善长被称为“明朝萧何”。据悉,朱元璋开国明朝后,分封有功诸臣,而李善长则居百官之首,成为明朝宰相。不幸的是,李善长猜到了开头,但没有猜到结尾。公元1390年,由于胡的案件,拥有免死金牌的李善长被朱元璋杀害。
当年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免死金牌救不了李善长?带上问题,下面的文章会给你。
李善长之死
李善长(1314-1390)明朝开国丞相。字百室,汉族,定远(今安徽)人。少读书有智谋,多策事。元末见朱元璋,从下滁州当掌书记。拜右相国。洪武第一任左丞相,封韩国公。四年的官员。十年复活,李文忠总中书省大都督府御史台。23年,一个70多人被胡卫庸党追问杀害。
[img]84827[/img]
从这个介绍中不难看出两种情况。一是李善长为朱元璋的开国做出了巨大贡献,取得了突出成绩;二是李善长后来因胡伟庸案被朱元璋处罚,不能好好结局。
安徽定远人李善长和后来当过丞相的胡唯庸是小同乡,朱元璋是大同乡。据《明史》记载,他“少读书有智计,习法家言,策事多中”和“法家言”。这种介绍是为了表明李善长受过一些儒家基础教育,但他属于道德责任感强、使命感强的人。换句话说,这些人热衷于仕途和财富,往往不择手段地实现自己的目标。从历史事实来看,李善长确实是乱世中一个非常世俗的人物,他有计谋和手腕,希望以此换取名利,并阴及子孙。
李善长投奔朱元璋后,因善于调护诸将,因材用人,使其各得其所,一直被朱元璋重用。从克集庆(今江苏南京),朱元璋任太平兴国翼大元帅,以李善长为元帅府。朱元璋任江南行中书省平章,以此为参议,军机进退,赏罚章程,多由他裁决。后枢密院改为大都督府,善长兼领大都督府司马,升任行省参知政事。二十七年,朱元璋自立为吴王,以李善长为右相国。他擅长命令,学习故事,处理政府事务,裁决如流,服从官员,阻止居民;调兵换工资,恢复制钱,怀疑淮盐,立茶法,开铁冶,定鱼税,国用益饶,人民不困。
[img]84828[/img]
吴元年(1367),论功被封为宣国公。吴改官制,尚左,因此李善长从右相国改名为左相国,居百官之首。曾与刘基等裁定法令。
作为“大总管”,李善长被朱元璋称为“在世萧何”。可以说,他为明朝的建立和朱元璋的登基做出了巨大贡献。
此时此刻,李善长的身份极其高贵:既是朱元璋登基仪式的“总导演”,也是朱元璋的亲家翁。尤其是洪武三年,大封功臣时,朱元璋说,虽然李善长在战场上没有军功,但他“给军食,贡献很大,适合进入封大国”,是太师、中书左丞相、韩国公、岁禄四千石、子孙世袭。除此之外,朱元璋还给了李善长一张铁券,“免二死,子免一死”,即李善长本人可以用这张铁券赦免两次死罪,其子可以赦免一次。当时封公的六个人中,李善长排名第一。在朱元璋颁发的“奖励令”中,李善长被比作汉代的萧何,他的风景在洪武功臣中独树一帜。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看似安全的英雄,拥有三重保护(极人臣、皇室亲属、免死金牌)的李善长,在不久的将来发生的胡维庸案中,因为一句话——胡维庸在朝代的时候,曾经想把李善长拉进水里,先是让人说服,善长不从;然后自己说服,善长还是不允许;胡又拉李善长的弟弟说服善长,善长无奈地说:“我老了,我死了,汝等自为之。这句话后来被李善长的下属说了出来,朱元璋决定了他的谋反罪。
[img]84829[/img]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明史》中的相关记载。就在李善长刚被定罪的时候,星相学家“言星变”,说上帝示意“移大臣”。注意,因天象异变杀人,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传统。唐末,一个依附军头的权相,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清除了他不喜欢的20多名同事,结果“朝班为之一空”。现在李丞相也到了天厌之份,还有什么说的呢?皇帝亲赐的可以免二死的铁券,也变成了废纸和废铁...
从这个角度来看,只要有真实的或可能的,甚至是想象的,就会威胁到皇帝稳定的地位,挑战皇帝绝对权威的人和事。无论他们有多少信用,无论他们有多少死牌,都是无用的。
李善的死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李善长的死:为什么免死金牌救不了李善长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