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有一位宰相叫姚崇。他经历了五个皇帝:高宗、武则天、中宗、瑞宗和玄宗。他曾在三朝当过宰相。
但他的仕途并不顺利,他当宰相时,三次被免职,三次复职,经历了传奇。
他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物?为什么能“三起三落”?
崭露头角
被武则天提拔为“国防部副部长”
姚崇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在河南省对姚崇进行了研究,包括《大唐贤相姚崇》、《姚崇研究编存》等书籍。
3月27日,河南商报记者在三门峡见到姚学谋,谈起姚崇,姚学谋的话匣子突然打开。
[img]83472[/img]
姚崇是吴兴姚氏的第二十一世孙,出生于陕州(今三门峡陕县)武将之家。
姚崇出身将军,经常认真学习军事知识,精明强干,永不忘记。每当领导问他,无论边防重要任务在哪里,他都能清楚地说出来,被同事们称为“活地图”。
面对契丹叛乱,武则天多次动员军队进行攻击,但都以失败告终。契丹人打破幽州(今北京西南部)后,紧急的文件像雪一样飞向朝廷。
姚崇所在的兵部是战时信息中心,姚崇善于处理复杂事务。武则天一直珍惜人才,破格提拔他为夏官侍郎,相当于今天的国防部副部长。
在姚崇的帮助下,朝廷制定了一个周密的作战计划,在与契丹的决战中九战九胜,平息了一年多的叛乱。
取得信任
百口人自己的生命保卫百官
如果说帮助朝廷打败契丹让武则天认识姚崇,那么大胆的姚崇“百口保百官”就赢得了武则天的信任。姚学谋说,武则天在皇位的过程中实施了酷官政治。随着政权的稳定,武则天计划安抚人民。武则天召见朝臣,问“以前被杀的人是否被冤枉了”。
朝臣们对这个敏感话题一言不发。姚崇观察到武则天失望的表情,保证朝廷官员中没有谋反者:“以后收到起诉,请存起来,不用调查。如果以后有证据,谋反是真的,请承担知而不告的罪。”。
姚崇一席话,说得群臣又兴奋又担心他。但听了这话,武则天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奖了姚崇。
在姚崇的努力下,武则天下决心废除酷吏政治。不久,狄仁杰、魏元忠等一批因诬陷被贬的大臣重返朝廷。
武则天更信任姚崇,一年后,在狄仁杰的建议下,武则天将姚崇列入宰相行列。
三起三落
宰相被贬三次,都能复职
《资治通鉴》第一次被贬记载。
[img]83473[/img]
长安四年,武则天病得卧床不起,她身边一刻也离不开张易之、张昌宗两个男宠。
有一次,术士告诉张昌宗“有天子之相”,但人们必须去偏远的定州修建寺庙。因此,“两张”要求10名僧侣到定州修建寺庙。
姚崇作为宰相果断反对此举,“两张”在武则天吹“枕边风”诽谤姚崇。武则天经不起“两张”的软磨硬泡,只好辞去姚崇的宰相职务,改为偏远地区。
据《新唐书·姚崇传》记载,第二次,81岁的武则天长躺在病床上,“两张”控制着政府,无所畏惧。大臣们试图摆脱“两张”。这时,姚崇回到朝鲜复职,参加了政变。
政变成功后,大臣们为唐朝的复国感到高兴,但姚崇在看到老武则时哭了。这传到唐中宗的耳朵里,唐中宗放弃了他的首相职务,贬为亳州刺史。
唐瑞宗时,姚崇被任命为宰相。就在大臣们想改革弊政的时候,唐瑞宗的妹妹太平公主反对改革,试图废除支持改革的王子李隆基。姚崇再次挺身而出,但再加上皇室关系的指控,他再次被贬出首都。
姚学谋认为,虽然姚崇三次被贬,但后来都能复职,这说明姚崇在朝廷中的地位。
开元盛世
在当宰相之前,皇帝提出了10个条件
公元713年(开元元年),唐玄宗李隆基继位,太平公主党羽被淘汰。李隆基招姚崇回京拜姚崇为宰相。
姚崇没有轻易同意皇帝的邀请,而是给了皇帝10个条件。
集中来说,主要是“精简刑法,行仁恕之政;疏远大臣,不听诬告;限制女宠,禁止宦官干涉政治;减税,造福民生;待臣以礼,不得随意屠杀无辜者”等。
听了姚崇的10个条件,皇帝爽快地全面采纳了姚崇,并全力支持姚崇逐一落实。
这一次,姚崇任宰相三年,实施了清明政治,选贤任能,奖励廉洁,惩治腐败官员,爱护人民,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姚崇故事
[img]83474[/img]
姚崇和狄仁杰
受到领导的赏识,多次被贬
姚学谋告诉记者,狄仁杰和姚崇在武则天当政时同朝为官。狄仁杰比姚崇大21岁,是姚崇的老前辈,也是姚崇的伯乐。在狄仁杰的推荐下,姚崇才第一次成为宰相。“事实上,姚崇和狄仁杰的经历非常相似。姚学谋说,两人都是胸怀大志,虽然公道正派,机智过人,为执政者赏识,但仕途坎坷,多次被贬,经历了几次。狄仁杰两次被贬,姚崇三次被贬。
姚崇和武则天
受武则天信任,推动武则天下台
中国武则天研究会会长王双怀曾写道,姚崇三次担任高宗、武则天、中宗、瑞宗、玄宗五朝的宰相。他已经当了十多年的宰相,大部分时间都在武则天。
王双怀说,姚崇是武则天选拔的人才,并被委以重任,这说明她非常信任姚崇。因此,姚崇也多次受到武则天的表彰。
尽管武则天信任姚崇,但姚崇推荐张柬之,却导致了武则天的下台,这是姚崇没想到的。
唐相姚崇三起三落:武则天信任 推动武则天下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