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亲”政策是没有办法的。军事上打不过别人,就在外交上做手脚。尤其是刘邦被匈奴包围了一次,他真的很害怕。西汉,所谓弊大于利的“和亲”,越来越红火。在文景期间,这一国策依然延续,可惜效果并不理想。到达汉武帝时,派往西域的张骞带回了重要的军事情报,建议朝廷和西域国家共同对付傲慢的匈奴;其中,看家的能力就是“和亲”。经过反复思考,汉武帝终于同意了。为了平灭匈奴这个心腹大患,网络盟友,最大限度地争取养精蓄锐的时间。
[img]79732[/img]
汉武帝开始寻找和亲的候选人。他很快就爱上了刘细君。这个女孩是西汉朝廷第一次割舍皇室骨肉,也是第一个成功“和亲”的金枝玉叶。
江都王刘建的女儿刘细君。但她的家庭却有很大的起源:高祖,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曾祖。爷爷是汉武帝刘彻的哥哥刘飞。当时扬州的“海外天子”,父亲刘健被封为江都王。不幸的是,刘建图谋不轨,元狩二年(前121年),他秘密谋造反事件泄露,被迫畏罪自杀。刘细君的生活一落千丈,从养尊处优的公主变得孤独。皇帝是他的祖父,当然不忍加害,只叫她全家留在江都。刘细君只有11岁。
元封六年(前105年),汉武帝把目光投向了细君。他非常喜欢这个年轻一代,然后加封为公主,准备嫁给乌孙国王——猎傲,希望党同伐异,共制匈奴。今年,刘已经25岁了。
《汉书·外戚传》:“乌孙国,大昆弥治赤谷城,去长安8900英里。户12万,口63万,胜兵188800。”这样一个一流的大国,一定要拉过来。汉武帝愿意骨肉花钱,细君的嫁妆相当丰厚。没想到,等待这位大汉公主的是四场灾难。
[img]79733[/img]
(1)语言障碍,不同的习俗,孤独的生活。乌孙国,每天吃牛肉,喝羊奶,住在简单的毡房里。你最不适应的是不懂当地语言。不能正常沟通,只能是一个“盲人”。他不能和丈夫住在一起,不得不分开生活,真正在一起的日子很少。
(2)老夫少妻,行同陌路。刘细君做梦也想不到,他的“如意郎”竟然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慢慢说床上的欢乐,就是坐卧行动难以共处。守着活棺材有什么味道?
(三)为国谋利,提防“情敌”。与其说是情敌,不如说是政敌。大汉、乌孙结了“政治婚姻”,匈奴单于极度警惕,他不甘后人,还派了一位公主远嫁。没有人得罪乌孙国王,刘细君被封为“右夫人”,匈奴姑娘是“左夫人”。日常生活中,一定要谨慎周转。显然,安插在乌孙老国王身边,各自微笑着动动心眼,为“娘家”争利益。
[img]79734[/img]
(四)作为礼物转让,先嫁给爷爷,再被爷爷引进亲孙子的怀抱。应该承认,老国王完全出于对大汉的尊重和对刘细君的怜悯。他知道自己去世不多了。一旦他死了,按照当地的习俗,新继任的国王自然会接受他美丽的妻子。与其当时出丑,莫如现在就开始了。老国王坦言,要刘细君和自己的王位继承人——亲孙子“军须败”成婚。刘细君自然不干,她立刻上书给汉武帝,没想到,汉朝已经把她“舍到底”了。圣旨相当露骨:“从其国俗,想与乌孙共灭胡。“你不能再理解了。你必须忍受任何屈辱。你是朝廷的棋子。反抗毫无用处,接受命运!刘细君无奈地坐在“军须颓废”的帐篷里。多搞笑啊——昨天还是“奶奶”,今天变成了“老婆”——这叫什么代?胡俗这样,谁有办法?
大约两年后,老国王真的死了,他的孙子“军须败”继承了王位。幸运的是,“军须败”和刘细君是同龄人,他们的婚姻首先是政治需要,其次是双方的拉郎配。毕竟两个人还有正常的生活。一年后,细君为了生下一个女婴——少夫,她第一次感受到了天伦之乐。她善于相夫教子,乌孙和大汉的关系一直很友好。这有效地约束了匈奴的军事力量,为汉武帝赢得了宝贵的准备时间。看来汉武帝割舍骨肉这一步棋是歪打正了,走对了。
[img]79735[/img]
大约在武帝后元两年,也就是公元前87年,刘细君因产后失调和严重疾病终于完成了她44年的人生旅程。与后来更出名的王昭君相比,她更难处理,对历史做出了更多的贡献。不幸的是,历史学家很少提到她,后人也不太了解这位杰出的大汉公主。
解密:汉武帝刘彻残忍[美女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