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衍是魏国阴晋(今陕西省华阴市东)人,在魏国郁郁不得志,跑到秦国寻找机会。当时,秦国对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才给予了极大的优待。秦惠文王赢司赏识后,在公元前333年被任命为大良造,这是当时最高的官职,商鞅之前也是大良造。公叔衍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对母国魏国发动战争。然而,由于缺乏优秀的士兵和将军,魏国无法抵抗秦军的进攻,所以他不得不割地求和。魏国被迫割让当时的要塞阴晋(今陕西华阴东),位于魏与秦的交界处,也是公孙衍的家乡。这个要塞是吴起建的,当时吴起凭借阴晋要塞和7万魏武卒大败秦国50万大军,夺得秦国河西之地。
[img]77724[/img]
河西是秦国通往中原的门户。战国时期,各国对粮食的控制非常严格,经常利用粮食问题卡住对方的脖子。魏国占领河西,压制秦国,卡住秦国通往中原的道路,迫使秦国与魏国做生意。秦国不愿意被魏国剥削,多次进攻河西,但都没能打通中原通道。但秦惠文王对此并不满意,于是让公孙衍再次率军攻打河西要塞,俘虏魏国主将龙贾,斩首魏军8万,彻底收复河西之地。因此,魏惠王顺水推舟,将河西割让给秦国,向秦国求和。秦国开辟了通往中原的门户,为今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魏惠王割让河西后,派人大金贿赂公孙衍。于是公孙衍向秦惠王提出,秦魏结盟,进攻其他国家。但这时,张仪来到秦国,他告诉秦惠王,魏国四面受敌,正是伐魏的好机会。公孙衍顾私利而忘公义,让秦国进攻西方游牧民族,实在是误国之举。魏国有霸主的基础。如果慢下来全力攻秦,秦国很难应付。秦惠文王听到这些话,如梦初醒,立即用张仪为客卿。在秦国,公孙衍被排斥,逐渐被边缘化。不得不离开秦国,成为魏国的将军。
[img]77725[/img]
到达魏国后,公孙衍开始开展联合抗秦活动。公孙衍开始吸引韩国、赵、燕和中山,并发起了历史上著名的“五国王”事件。当然,目的是联合各国与秦国作战。这种做法遭到了齐、楚等国的反对,秦国极力破坏,最终失败。
公元前319年,得到东方国家的支持,被任命为魏国宰相。东方国家的联盟再次形成,公孙衍组织了魏、赵、韩、燕、楚五个国家的兵马,共同出兵攻打秦国。联军气势汹汹地逼近函谷关,结果遇到秦军竟不堪一击,一战即溃。魏国遭受的损失最大,被迫向秦国求和,于是五国纷纷退兵。秦乘胜追击,攻打赵国。齐国也落井下石,趁机攻击赵国。赵国连败,将军几乎丧尽,损兵8万多人,从此“五国伐秦”宣告失败。
五国伐秦失败后,公孙衍被迫辞去魏国宰相职务,来到韩国担任韩国宰相职务。在公孙衍的规划下,新一轮的合纵运动已经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秦惠王对此深感不安,决定发兵攻打韩国。战斗开始后,韩国显然没有优势,其他盟国也没有发兵救援。两军在一起一年多了,最后楚国一起出兵打败秦军。
[img]77726[/img]
公孙衍在多次抗秦失败后回到了魏国。不幸的是,他不再受到重视。纵观战国时期的形势,实力雄厚的人总是用拳头说话;弱者只能依靠外交技巧。公孙衍发起的联合纵向战略是弱国联盟对抗强国生存的最佳战略,甚至是唯一途径。不幸的是,这六个国家都有不同的心态,没有团结,最终失败了。从那时起,这六个国家就一片混乱,等待着秦国一个接一个地被打破。
这个人在秦国无限尊荣 为什么要走上合纵抗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