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建立了大宋朝,定都河南开封。考虑到开封“形势松懈,防卫困难”,赵匡胤计划先迁都洛阳,然后迁都长安,但被大臣和晋王赵光义强烈反对,迁都计划搁浅。
自古以来,统治者主要根据军事、经济和地理位置来选择首都。军事要求首都所在地既能控制,又有利于外部;经济要求首都附近经济发达,基本解决首都的物质需求,只有少量远处;地理位置要求首都位于王朝管辖范围内的中心,或通畅的水陆交通线路到四面八方。
[img]76731[/img]
开封府的主要优势是生活在“世界之会”。汴水河渠连接江淮等地,经济富裕。然而,它的缺点是没有军事危险,很难保卫外部。它必须驻扎在数十万军队中,以取代山川的危险。赵匡胤考虑得更全面,比大臣和赵光义更有远见。他认为,如果他继续以开封为首都,“不到一百年,全世界的人民都会努力工作!”不幸的是,结果是。
宋太祖曾拟迁都 根据形胜之地,欲西迁
开封位于黄河中游南岸,位于中原和华北大平原西部边缘。它北面是燕赵,南通江淮,西面是松岳,东面是青齐。这里的河流向南北分流,可以挖掘运河,连接南北河流。
由于战国时期的魏国,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金朝后期都在开封建都,开封被称为“七朝古都”。就地理环境而言,自古以来,统治者大多选择龙盘虎踞、山河四塞、危险可守的胜地,很少选择地势平坦、防御困难的地方。而开封偏偏是一马平川,无险可守的地方。它受到统治者的青睐,关键在于它处于四通八达的“天下之冲”,交通便利,经济富裕,有利于“居中御远”。
[img]76732[/img]
早在战国后期,纵横家张仪就曾对魏哀王说:“魏地四平,诸侯四通,条达放敛,无名山大川之限。楚汉相争期间,谋士李食其对刘邦说:“陈留(今开封一带)天下之冲,四通五达郊。于是刘邦置陈留郡。唐末和五代时期,群雄争鹿中原,开封的地理位置更为重要。唐人韩红说:“大梁(今开封)襟带河汴,控制淮泗,足以禁止山东。后唐郭崇韬说:“汴州关东冲要,地富人繁”。石敬堂对后唐皇帝李嗣源说:“大梁,天下之也。“公元936年,石敬堂灭后,唐朝成立后晋,两年后,汴州被定为东京开封府的首都。
随后,后汉和后周在开封建都。宋太祖赵匡胤登上帝位时,沿用后周旧制,以大梁为东京开封府,洛阳为西京河南府。赵匡胤不仅是一位有才华的军事家,也是一位有远见的政治家。南方国家和地方割据势力基本平定后,考虑到开封“形势松懈,防维为难”,他曾计划先迁都洛阳,再迁都长安。他说:“我想西迁。根据山河之胜,我过去常常冗兵,循周汉故事,安天下。但这一计划遭到了群臣及其弟弟赵光义的强烈反对。
反对迁都的原因之一:洛阳军食不足
[img]76733[/img]
赵匡胤出生于公元927年的洛阳夹马营,对洛阳有着特殊的感情。开宝九年(公元976年),赵匡胤下令幸运洛阳祭祀世界,并计划从此留在洛阳。
日常生活中的郎李福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他写了一本“陈八难”的书,上面写着:“京邑枯萎,一也;宫殿没有准备,二也;郊庙没修,三也;百司不具备,四也;首都的人很困,五也;军食不充,六也;没有障碍,七也;千乘万骑,盛夏霸道,八也。”赵匡胤渴望思乡,不管西行难不难。同年3月丙子日,他从开封出发,在大臣和卫兵的包围下前往洛阳。
为什么宋太祖预言宋朝[不出百年]有亡国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