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44年,崇祯皇帝在景山上吊自杀。他死前做了一件令人惊讶的事情——埋葬魏忠贤遗骸,埋葬在香山碧云寺。崇祯在天启七年继位,8月底登基,仅仅两个月后,就开始信任皇兄的大太监魏忠贤。撤销魏忠贤宫内外所有职务,分配给凤阳祖陵司香。不久,他下令将魏忠贤从分配改为逮捕。金衣卫派人严格护送魏忠贤,并立即抓获跟随的余党。
[img]75329[/img]
据说魏忠贤在发配途中得知此消息时,正在一家客栈听小曲,
逮捕令加上凄凉的小曲,使魏忠贤万念俱灰。第二天凌晨,魏忠贤在住所上吊自杀。随后,崇祯皇帝开始讨伐阉党,开始大规模清算乱政太监。他命令召回诸边镇的守卫中官,使宦官不再拥有兵权。崇祯帝即位之初,对宦官深有戒心,禁令不断。命令宦官不奉命不出宫门,使宦官失去交接外庭的机会。但17年后,崇祯皇帝埋葬了魏忠贤,这是不可预测的。有一种说法是崇祯之这样做,就是在楚歌四面之际,听了太监曹化淳的话——“忠贤若在,时事就不会到此为止”。显然,在太监心目中,魏忠贤比东林人的大臣更能干、更实用。那崇祯最后是这样默认的吗?
可以肯定的是,崇祯执政十七年最大的变化就是对宦官态度的变化。执政之初,他杀了魏忠贤,体现了对宦官极度厌恶的心态。在执政中后期,他对宦官的态度有所改善,回到了皇帝兄弟天启皇帝最初的怪圈,重新使用了太监。讨厌宦官的皇帝命令避免在天启被捕处死的阉割党官员的“赃款”,释放他们的家人。
京畿道守卫和监督军队的权利都交给了宦官。从讨厌到依赖。为什么?不能排除的是,大臣的无能和无忠让皇帝失望。@ 只有太监跟随皇帝,听话。崇祯皇帝可能会觉得大臣们离心离德,或者他们周围的奴隶太监是最听话和值得信赖的。
[img]75330[/img]
在李自成士兵压力的关键时刻,崇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进行了深刻的反思:继位之初,根除魏忠贤阉割党后,他重新使用了倡导儒家思想的东林党人和复社党人。然而,当这些人在中国动荡和边境危机中生存时,他们擅长空谈和治国。懦弱、酸腐和无能使它失望。而洪承类等能臣,在关键时刻,投敌变节,让信任他的皇帝面面扫地。崇祯皇帝朱由检临死前,写下了一段著名的遗言:我凉德轻蔑,上干天咎,但都是诸臣误我。
显然,亡国之君在没有指责内廷太监的情况下,把亡国之责算在了外廷大臣的头上。他信任的太监在国家危机中的表现如何?史书记载,这些宦官“肆无忌惮”,制约将领,侵蚀军事工资,避敌避民,谎报军情,冒功请赏...一切都是极其重要的。崇祯最后时期让他们守城。结果,李自成进京时一声炮响,这支庞大的不男不女特种武装,立即作为鸟兽散。历史不能假设,但答案不止一个。可以肯定的是,以魏忠贤为代表的太监群是皇帝的好奴隶。然而,在这个身心不完整的特殊群体中,不可能有担心国家和人民的政治家。这样的人,即使他们关心主人,也无意拯救人民,永远不可能成为历史上的“积极能量”人物。
[img]75331[/img]
历史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清兵入关后,爱新觉罗稳居中国国家。起初,他对中国太监非常恶心,因为明朝政体照搬的建州女真人。康熙40年,清朝皇帝命令将魏忠贤墓夷为平地。
然而,在晚晴时期,太监与晚明没有什么不同。安德海、李莲英等“魏忠贤”人物不断崛起。他们在国家政治中的作用并不比明朝宦官差多少。随着历代中国王朝的兴衰,这个对宦官“从防到信”的怪圈不断重复。可以说,这是中国皇权制度的衍生品——血缘治国政治,必然衰落。最后,一群彻头彻尾的奴隶代行了国家权力。
崇祯皇帝杀魏忠贤后悔了吗?崇祯皇帝的兴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