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为什么明太祖皇帝朱元璋在南北榜上残杀无辜?

评论朱元璋的功过是非,无法回避他的“恐怖政治”(吴晗语)。如果说明初的“洪武四大案”历史上有争议,那么洪武三十年的“南北榜”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冤案。

关于“南北榜”的历史记载很多。本文选取了王世贞的《燕山堂别集·科试考试》。本文是明代著名历史学家王世贞记录明朝历史事件的私人描述。这本书记载的明代典故考试很详细,被时代比作一代实际记录。本文集中的《科试考试》卷记载了这起冤案。

[img]73326[/img]

洪武30年(1397),科举会试(丁丑科)在全国举行。朱元璋命令翰林院学士刘三五。﹑吉府纪善白信蹈为考官,当时录取了宋聪等51人。朱元璋当庭面试后,给闽县陈安(安)第一名﹑吉安尹昌隆和会稽刘谔分别排名第二和第三。这51人中没有一人来自长江以北。因此,那些没有通过考试的北方人写信给朱元璋,说刘三吾和其他考官都是南方人,只是为了他们的家乡,这是一种私人行为。

朱元璋怒不可遏,命令儒臣们再录取一部分文理稍强的失败者,并指定侍读张信﹑侍讲戴彝﹑右赞王俊华﹑司直郎张谦﹑司经局校书严叔载﹑正字董贯﹑长史黄章﹑纪善周衡、萧鞠、陈安,刚刚被法庭录制﹑尹昌隆﹑刘谔,每人批阅十份试卷。经过仔细查阅试卷,北方没有人能通过考试,全国科举考试是公平的。

不过,北方举人还是上书抱怨,说刘三吾﹑白信蹈指示张信等人只查不及格的卷子。朱元璋更是大发雷霆,亲自出题考试,录取了韩克忠﹑王恕﹑焦胜等61名原本失败的北方人被授予第一名韩克忠为翰林修编,第二名王恕为修编,第三人焦胜为行人同副,进士陈性善为行人,陈诚为检讨。考官白信舞等都被肢解处死,刘三五因年老被派往边疆充军,只赦免戴彝﹑尹昌隆、陈安、刘谔任命他们为司宾司仪署丞,后来被杀。宋聪被任命为御史,然后由助教解雇。

此外,据史料显示,洪武30年5月,朱元璋突然下诏,指责科举主考刘三武、副主考纪善、白信为“蓝玉余党”。特别是,他抓住了刘三武十多年前写给胡伟勇的旧账,认定刘三武是“反贼”。因此,所有涉案官员都受到了严厉的惩罚。由于年龄过高,刘三武被派往军队保卫边境。

[img]73327[/img]

曾经质疑刘三五的张信更惨,因为他的被告说他得到了刘三五的指示,与白信舞和同科试官20多人陷入了凌迟处死的结局。其他人也被分配流放,只有戴彝和尹昌隆免罪。他们之所以得免,是因为他们在复核试卷后,在中榜上列出了北方士子。刘三五十二名南方贡士全部罢免,排名第一的考生陈安以行贿罪追究,至于不少于1000名受害者。6月,朱元璋亲自复习试卷,发布了一份更加惊艳的录取名单:51名中榜贡士,都是北方人,没有南方人。

洪武30年的“南北榜案”,又称“春夏榜案”(丁丑科二月会试,六月殿试,故称“春夏榜”),其实并不是科举舞弊和反舞弊。据后人分析,就考官刘三五而言,他徇私舞弊的可能性很小。当年正处于“蓝玉案”的非常时期,蓝玉案件众多,无数官员落马。科举结果无疑会对朝廷局产生微妙影响。由于其重要性,在考官的选择上,朱元璋煞费苦心,经过反复考虑,终于圈定了78岁的翰林学士刘三五为考官。

刘三武当时是个大儒家。他是元朝的老大臣。他在元末担任广西学习,明朝成立后取得了许多成就。明朝的科举制度规定是由他制定的,明初的刑法《大专利》也是由他编写的。此外,他还编辑了当时中国周边国家的百科全书《世界通志》。《明史》称其为“慷慨,胸中没有城府,自称坦坦翁”,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士林领袖。

[img]73328[/img]

朱元璋选择刘三武作为考试,这不仅是对他的认可,也是对科举考试的期待。此外,80多岁的刘三武知道朱元璋严酷暴虐的性格。他残忍而广泛的手段使刘三武和其他官僚发抖,以免灾难从天而降。他怎么敢为了掩盖南方人这样一件毫无价值的小事而违反暴君的规模呢?

那么,为什么朱元璋经过两次复查,证明“春夏榜”没有欺诈行为,还是狠狠毒害了无辜者?事实上,朱元璋此举的真正目的无非是抓住南北榜案,扩大统治基础,吸引尽可能多的士人为自己服务。这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原因。


为什么明太祖皇帝朱元璋在南北榜上残杀无辜?为什么明太祖皇帝朱元璋在南北榜上残杀无辜?


  • 明太祖朱元璋的禁忌:谁提到和尚这个词,谁就会杀了谁的头
  • 朱元璋是历史上最勤奋的皇帝之一。从登基到死亡,他几乎没有休息过一天。他在遗诏中说:“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据...

  • 明太祖朱元璋因子孙多而引起哪些意外的麻烦
  • 朱元璋开创基业,要万世传承,需要设计一种可靠的制度,他参考历代的作法,格外强调分封制度。朱元璋在洪武三年的一份诏书中...

  • 明太祖朱元璋为何很自卑?与他的出身有关系吗
  • 朱元璋出生于一个极度贫苦的家庭,父母双双死于瘟疫,很小就成了孤儿,放过牛,当过干粗活的小和尚,天下大乱时又被迫落草为...

  • 明太祖铁腕整文风格:大臣万言奏换板子
  • 现在提倡改进文风,不禁想起明初被当廷杖责备的大臣茹太素。 明初袭用宋代以来的官场文风,沉迷于修饰和炫耀知识。一件简单的...

  • 明太祖朱元璋是怎样解决明朝官员的腐败问题的
  • 明太祖朱元璋是穷苦人出身,从小吃过很多的苦,饱受元朝贪官污吏的剥削。而且他的父母和长兄也都是死于残暴的剥削和瘟疫,他...

  • 明太祖朱元璋为什么不停地猜忌自己身边的臣子
  • 早年朱元璋被迫到皇觉寺为僧,曾饱尝世间冷暖人情,后投效郭子兴部下,很快成为一名战将。朱元璋善于挖掘人材,很快就聚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