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汉灵帝把政府交给了一个堪比“父母”的宦官,他就不再担心这些事情了。但此时他还是个少年。当他贪玩爱动的时候,他不会每天睡在后宫里。他总是想找到一些娱乐的方法。说起来,皇帝还是很有经济头脑的。他最喜欢的是做生意。
皇帝对做生意感兴趣,这也与他的出身有关。他是小亭侯的儿子,属于落魄的皇室。如果他不幸成为皇帝,他将相当于民间的小地主。然而,尽管他成为了皇帝,但他并没有忘记自己的根源,仍然保持着农村小地主的风格。皇帝被称为世界之主,富有四海,但在灵帝眼里,这些都太空了,觉得钱要握在自己手里。因此,每次外邦、各县、各封国进贡,在纳入国库之前,他都会先把证据作为私有,直接送到皇宫,还称之为“导行费”。就连他身边的宦官吕强也看不到这种行为。写奏章委婉地劝他做天子,以天下为重,不要为贪几小钱而烦人。看完之前,灵帝大怒不已,把奏章扔在地上,对他的“爸爸”张让大骂吕强可恨。“爸爸”自然跟着他,也骂吕强。从此,汉灵帝继续走自己的路,“导行费”照收不错。
[img]65049[/img]
汉灵帝收取了“导行费”,为自己积累了一大笔钱,于是在西园里设立了一个小金库,把钱存起来。他本金丰厚,财大气粗,开始创业,在后宫建了一条“商业街”。模仿外面的街市,还有各种各样的店铺和摊贩,让一些宫女嫔妃装扮成各种各样的商人在叫卖,另一些装扮成买东西的客人,还有一些装扮成唱歌和猴子。卖的东西种类繁多,从胭脂、发夹、玉佩到女性内衣,从书、画、琴、棋到各种色情服务,五花八门,热闹非凡。皇帝自己穿上商人的衣服,假装是卖货的商人,在市场上走来走去,或者在酒店喝酒,或者和店主和顾客吵架、打架、打架,玩得很开心。皇帝有这样的经济头脑,那些“群众演员”也不含糊。这条“商业街”里的许多商品都是珍贵的宝藏,宫女们一个接一个地偷东西,甚至为了偷你我更少和秘密斗争,但灵帝根本不知道。但他知道了也没关系,从全国各地搜来的钱,自会源源不断地进入他的小金库。资金如此充足,这些损失,也不会放在他的大老板眼里。
然而,汉灵帝虽然很有商业头脑,但并没有改变他小地主的本色:手里有钱当然好,但还是要有房有地才算踏实。所以他搜了很多钱,除了开“商业街”,还带回河间老家买田宅,开始看房地产投资。他还是挺有忧患意识的,觉得有了这些家产,万一当不成皇帝,就可以回去当土财主了。但是他搜的钱太多了,除了买地,还有很多剩余的。当然,聪明的汉灵帝知道不要把所有的钱都放在一个地方,所以他把钱寄给了他最喜欢的宦官家。为了保险,他不仅放了一个,而且每个家庭都存了几千万。
皇帝的生意越来越大,光靠区域“导行费”是不够的。于是汉灵帝开动了他的经济头脑,想出了各种各样的搜索方法。他贴心的“父母”张让和赵忠也给了他建议,让他以修宫铸铜的名义收田税,每亩多出十块钱,自然聚集了一批财富。但灵帝并不满意,并命令各州县将木材、文石运送到首都洛阳。让宦官掌握验收权,在检查过程中百般挑剔,判定不合格的,强迫各州县以原价的十分之一廉价出售,宦官随后将其卖回各州县赚取差价。州县买了这些不合格的木材,运到洛阳,宦官还是说不行。就这样反复操纵,运来的木材堆积如山,后来都烂了。几年后,宫殿还没有建成,但灵帝从中赚了很多钱。至于各州县遭受了这么大的损失,不可避免地要把所有的损失都转嫁给普通人,他却不在乎。
[img]65050[/img]
然而,汉灵帝也逐渐发现,努力思考这些收钱的方法,虽然有效,但仍然太麻烦了。既然他已经成为了皇帝,他就必须充分发挥皇帝的资源优势。最后,他发现皇帝手中有一个独特的热门产品,那就是官方地位。
这个绝招是他妈妈董太后提供给他的。董太后出生在一个小家庭,原本是一个嗜财如命的人物。突然,她一夜之间成为了太后,这种贪婪上升到了极致。灵帝四处搜寻,买田置地一度得到她的大力支持。现在看到宝贝儿子又担心赚钱,同心同德的董太后自然很焦虑。然而,田赋几乎提高了,供奉的东西早已进入汉灵帝的私囊,再找到赚钱的路也没那么容易。这时,董太后得知前人有卖官的事,顿时觉得这是一笔巨大的潜在财源,立刻喜上眉梢,向儿子报告。具有商业头脑的汉灵帝也一拍即合,立即下诏,在上林园设立了卖官机构,公开卖官。
东汉的卖官起源于邓太后,但当时他只是偶尔以一种温和的方式征求富人的钱来“佐国的迫切需要”,并没有把它作为赚钱的工具。然而,汉灵帝的情况是不同的。然而,他把这当作天字一号的交易。当然,他对前人的小打小闹并不满意。相反,他想“正规经营”,所以他明确标明了各项官职的价格,并列出了价目表。当时初定的价格是:年薪600石的官职600万,2
000石的官职2
按此类推,按官定价,000万元。除了皇帝的座位不卖,从三公到县令,都可以用钱买到。即使是国家选拔的特殊人才,也要交一半或三分之一的费用。若肥缺或重要职位,则必须额外加钱。当然,直接说拿钱买官有点不好听,就给卖官的钱起了个特别的名字叫“礼钱”——只是忠诚的官员给朝廷送礼,买卖双方都没什么尴尬的。
[img]65051[/img]
从光和元年(178年)到中平元年(184年),汉灵帝的卖官大买卖。买卖时间长了,价格会随行就市,有所调整。由于地方官直接临民,刮地皮更方便,价格是朝官的两倍,各县贫富不等,县官的价格也不一样。不仅平民想当官买,官员想升职,还得出钱。为了激发他们出钱的热情,求官的人也可以评估投标,出价最高的人可以中标上任。当然,买官的价格是不固定的,也可以根据求官的价值和财产随时增减。比如崔烈想当司徒,他出生在北方的名门望族,又是个大名士,便通过关系,只花了500万就买下了价值1000万的司徒。朝拜之日,宫廷举行了隆重的封拜仪式,灵帝亲临殿前,百官肃立阶下。看着崔烈春风骄傲的样子,灵帝突然觉得他的司徒来得太便宜了。他忍不住对随从的亲信喃喃道:“这位官员卖掉了损失,应该要他1000万元。旁边的中常侍便插嘴说:“他能出500万,已经很好了。陛下,你应该有一点品牌意识。像崔公这样的冀州名人愿意轻易买官吗?现在连他都认可陛下的产品,正好给我们做免费广告,这个官位以后会更受欢迎,陛下还担心收不回原来的产品事后,崔烈的儿子对他说:“大人真的不该买这个三公,外面议论纷纷,都觉得这个官有铜臭。典故“铜臭”就是从这里产生的。
汉灵帝:一位喜欢做生意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