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为什么明朝会灭亡?只是因为崇祯两大昏招

说到明末农民起义的爆发和反复的不公正。现代史料主要归因于明末官员腐败、政府财政短缺和自然灾害猖獗催化的内部矛盾。事实上,明朝农民起义的演变越来越激烈,但实际上有两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因素。

第一个微不足道的因素发生在崇祯元年(1628年)秋天。由于财政紧张,新登基的崇祯皇帝取消了对北方蒙古部落的奖励。一个月后,蒙古草原发生了严重灾害,北方蒙古部落要求明朝援助,明朝也拒绝了。这一时期的明朝国库空虚,财政开支当然可以省,这一次的结果,就是省下了今年赏赐蒙古部落的白银二十万两。但这个时候花在蒙古部落身上的钱是万万省不得的:皇太极即位初期,邻近的蒙古部落大多站在明朝一边,尤其是“黄金家族”末代可汗林丹汗在位的时候。虽然早期与明朝发生了战争,但共同敌人努尔哈赤的崛起很快就联合起来了。

[img]58076[/img]

自天启年间以来,明朝一直与林丹汗互市,并奖励了大量白银。在崇祯之前与努尔哈赤的大部分战争中,蒙古部落派兵助战。努尔哈赤死后,即位的皇太极开始渗透蒙古草原,尤其是宁锦之战败北后,立即将矛头对准了林丹汗主导的蒙古部落。当崇祯登基时,双方都有胜负。

辽东的明清战争最终演变成一场全面的战争,战争蔓延到整个明朝北方,大量的人力物力受到限制。如果没有这种情况,恐怕明朝平息农民起义会容易得多。22万银给明朝两线作战带来了困境,北方充满了战争。

第二个因素,却是后人提到的比较多,崇祯二年(1629年)四月,刑部在事中为刘茂演奏,要求清理驿站。这是正确的。明末驿站早已臃肿,滋生腐败,成为国家沉重的财政负担。刘茂的对策很简单,就是裁撤,剩下的官员罢官,多余的驿夫驿卒遣返回乡。当时,兵部侍郎申用茂深谋远见,认为一次性裁员的风险太大,应该在六年内逐步进行,不能一次性裁员。被裁员的官员驿夫应支付足够的遣散费,其中精英驿卒可以选择纳入当地驻军。这种方法可谓老成谋国,但不耐烦的崇祯不听,认为刘茂的建议简单实用,然后实施。这一次,明朝效率很高,一年内遣散了8万多个驿卒,节省了68万两个白银。其中一个驿卒是银川驿站的李自成。六十八万两白银换来了明朝的终结者。

[img]58077[/img]

其中发生最早、影响最大的是崇祯元年(1628年)陕西谷城的王喜胤起义和陕西宜川的王左贵起义。这两股势力当时各有上万人,成员众多。比如王喜胤的部分将军是后来的“闯王”高迎祥,是大营门口站岗的哨兵,其中之一就是后来的“大西皇帝”张献忠。王左贵手下的一名士兵是李自成。

李自成在崇祯三年(1630年)投奔农民军,但在此之前,他刚刚路过死亡。驿站被解雇后,李自成回到家乡陕西米脂,因生活困难欠下了当地绅士艾举人的债务。诉讼打到县政府后,李自成被政府“批重枷锁游街示众”。

[img]58078[/img]

此时正值酷夏,重刑在身,水米未尽的李自成几乎被“将至死”。幸好亲友相救,结伙与衙差群殴,才逃到外地。几个月后,李自成潜回家乡杀死艾举人,逃往甘肃投军避灾。起初,他的事业发展得很好,并被提及到甘肃张掖驻军王国部的总统。然而,在这个时候,在明朝的财政困难中,大多数军队都被拖欠了工资。崇祯二年(1629年)12月,李自成被王国殴打,干脆带领士兵发动兵变,杀害王国,前往陕西农民军王左贵部,开始了他的“叛乱”生涯。

崇祯在处理国家重大事件时,仍缺乏一些细节控制,直接为明朝埋下了两个最致命的祸根。


为什么明朝会灭亡?只是因为崇祯两大昏招为什么大明朝要灭亡?只是因为崇祯两大昏招?

,,,,,,,,,

  • 从暴发户到阶下囚的明朝将军石亨:石亨是怎么死的?
  • 渭南人石亨(-1460年)。明朝将领,官至太子太师,封忠国公。 早年抗击瓦拉,颇有战功。后来景泰八年(1457年)发动夺门之变,拥...

  • 李康妃殴打妃子,虐待王子做坏事,但她活了80多岁
  • 明光宗朱常洛宠妃李康妃,明溪宗朱由校养母。她生了很多次孩子,最后只有一个女儿(乐安公主)活了下来,其他孩子都死了。 李从...

  • 陈子龙为何被称为明末文坛殿军?他思想有何特点
  • 有关明末著名文学家、大诗人陈子龙的简介,常见于《明史列传》等历史典籍中。据陈子龙简介描述,生于公元1608年的陈子龙是南...

  • 纵欲时代:明朝历史上最难得的模范夫妻?
  • 明朝是一个纵欲的时代。朱元璋开国以来,发动了建妓院、增税的“革命”,鼓励土豪劣绅召妓嫖娼。从此,明朝进入了放荡放纵的时...

  • 王阳明心学大师的背后:几个儿子争夺遗产
  • 说到王阳明,很多人都忍不住竖起大拇指。事实上,这个人的高成就不再被描述为“伟大”,而是直接进入了“圣人”的领域,不仅在明...

  • 朱厚照是个好皇帝吗?荒唐却颇有作为?
  • 明武宗朱厚照,生母为张皇后。两岁时,他被任命为皇太子。因为孝宗一生只爱张皇后,张皇后只为孝宗生了两个儿子,第二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