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岁的宋高宗赵构在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六月宣布退位,自称太上皇帝,将皇位传给36岁的王子赵敏。事实上,赵敏并非赵构的儿子,他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第七孙,与赵构的血缘关系十分疏远。在古代,皇位的继承通常是父亲、死子、兄弟和兄弟。没有合适的继承人。皇帝经常选择他的子侄继承。例如,宋英宗赵曙实际上是宋仁宗的侄子。
宋高宗赵构是宋太宗赵光义的后代。他选择赵为继承人,相当于把王位还给了宋太祖。赵光义为了成为皇帝,为什么赵构很容易回来?
[img]54334[/img]
有人可能会说这个原因很简单。赵构在扬州逃离金兵时过于害怕,不小心失去了生育能力。他不能生孩子,所以他不得不选择其他继承人。此外,在“靖康之难”中,赵构所有的兄弟子侄都被金人掠夺,父亲、死子、兄弟和兄弟都行不通,只能选择赵匡胤的后代。现实情况确实如此,但赵构其实还是有选择的,至少他可以在太宗一脉中选择。
并不是所有的太宗子孙都被金人带到北方。宋太宗有九个儿子,其中至少长子赵、四子赵、八子赵都有后代散居江南。比如南宋孝宗时期的著名大臣赵,就是赵的七代孙子。所以宋高宗“舍近(宋太宗一脉)求远(宋太祖一脉)”一定是有原因的!
1.太后感梦
金兵南入侵后,赵构和孟太后分别逃亡。孟太后在逃往江西的路上做了一个奇怪的梦。这个梦的内容在历史书中没有详细记录,但后来孟太后给赵写了一封秘密信。历史书记载,“在品尝了一个奇怪的梦之后,它被密集地描述为高宗的话,高宗的大眼睛”,然后决定选择太祖的继承人。这个梦似乎一定与宋太祖和宋太宗之间的王位继承有关。
[img]54335[/img]
2.时局所迫,群臣进劝
在南宋朝廷风雨飘摇的时候,宋高宗唯一儿子的继承人去世了,他失去了生育能力。当时兵荒马乱,必须选择继承人。为了稳定现状,他建议以总理范宗尹、同知枢密院事李回、参知政事张守为首朝臣,选择太祖子孙为继承人。赵构最后表示:太祖以神武定天下,子孙不能享受,遭受时间的艰辛,零落可怜。如果我不法仁宗,为天下计划,我怎么能安慰天灵呢!“
3.消除谣言,稳定人心
宋太宗继承王位时,疑云重重,留下了“烛影斧声”的历史谜团,因此靖康之变后社会上有传言。从北方回来的人都说金太宗和宋太祖赵匡胤差不多。金灭宋是宋太祖“报仇雪恨”,夺回自己的王位。所以社会上议论纷纷,人心不稳。赵构肩负着“中兴大宋”的任务,必须再次赢得公众的支持。因此,从稳定人心的角度来看,选择太祖的子孙作为继承人明显强于太宗的子孙。
[img]54336[/img]
4.舍近求远,兼顾个人利益
宋高宗明白,选择太祖的继承人一方面赢得了“尧舜”的美誉,另一方面也能让继承人感激自己。虽然赵构选择赵敏为继承人,但他一直在调查他,直到最后才放弃王位。出乎赵构的意料,他退位后仍然保持着太上皇帝的荣誉,享受着财富,并不时对政府产生影响。
赵构虽然昏庸无能,但不得不说,他为宋朝选择了合适的继承人。宋孝宗赵敏不仅尊重养父赵构,而且勤勤恳恳地管理国家和政治。他在位期间,南宋社会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繁荣,历史上被称为乾春之治。
[不孕皇帝]赵构为什么要把皇位还给太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