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军先胜的原因是“壮士如虹气千丈”
西征前,蒙古汗国动员了战争总动员,从阿尔泰山脉到黄河岸边征集年轻人参军。西征联军由蒙古军(8万)组成~万人)、由汉军、钦察军、畏武军、契丹女真军、西辽军、哈拉鲁军等多民族武装组成,配备炮石火器、攻城器材和道路建设、桥梁建设和造船器材,准备马匹、军械备件和足够的军粮和肉类。
[img]51110[/img]
图片来自网络
虽然这支军队与花拉模型相比人数不多,但它代表了当时世界上军事力量的最高水平。特别是蒙古军队自1189年以来,在成吉思汗的领导下连续30年作战,已成为战争机器。
花刺子模征集了40多万人的军队准备迎战。阿拉丁的战略方针是全面防守,战略是重兵屯守城镇,坚壁清野,迫使蒙古军退兵。具体战略部署如下:锡尔河、阿姆河、河中地区将军队主力分配,分城守卫。防御中心位于都城撒麻耳干(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和旧都玉龙(今土库曼斯坦库尼亚乌尔根奇);在河中地区配置战略预备队待命机动,准备在撒麻耳干外围地区与蒙古军进行战略决战。
歼-蒙古军常胜三阙一动中的方法
自1220年以来,蒙古军在花刺子模和阿姆河流域的诸城展开了河中战役。撒麻耳干、玉龙杰赤、无花刺三个城市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都城撒麻耳干是花刺子模的战略防御中心。
1219年秋,成吉思汗和拖雷率队以速不台部为前锋,渡过锡尔河南下,征服并招降了沿途几个城镇。1220年3月,被称为“伊斯兰教罗马”的西域名城不花拉包围(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
[img]51111[/img]
图片来自网络
当成吉思汗围攻不花刺时,他采取了先紧后松、围三阙一、运动歼敌的战术:先用精锐先锋在不花刺的12个城门下营地,后续部队立即围攻外城,驱使以战俘为主的“哈沙尔”军摆开强大的攻势,然后故意示弱于某个地方,在网边释放守军,然后在蒙古军擅长的运动战和野战中歼灭,以减少攻坚战的消耗和损失。当花刺子模将领阔克汗带领2万名守军退出不花刺城时,蒙古军紧急前往阿姆河进行战斗。阔克汗全军被歼灭。
坚韧耐劳轻骑-蒙古军的制胜
根据欧洲骑士的标准,蒙古骑兵充其量是一种轻骑兵。蒙古骑兵的盔甲大多是皮革制成的,轻便坚韧。虽然它们的防护性不如欧洲重型装甲骑兵的锁甲,但它们的负担很轻,很容易长时间保持战斗力。此外,在寒冷和炎热的夏天,穿着它们不会像穿铁盔甲那样成为无法忍受的折磨。
成吉思汗从未像西方军队的首领那样严格分工武器。此外,它不像欧洲和中亚军队使用的武器那么重。蒙古骑兵可以随身携带各种武器来完成不同的任务。蒙古骑兵通常携带弓箭、马刀、长矛和狼牙棒。值得一提的是蒙古弓箭。
他们的弓箭又长又大,需要80公斤左右的力量才能打开(电视剧《马可·波罗》中有马可·波罗无法打开蒙古硬弓的场景),射程远,是蒙古骑兵最重要的杀伤武器。@ 蒙古骑兵经常根据个人爱好装备其他武器,如绳套和网套。这对正规的西方军队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也是不可预防的。
[img]51112[/img]
图片来自网络
蒙古军队和其他生活在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一样,从小玩的玩具就是弓箭,一到成年就可以算是职业军人。因为在恶劣的环境中长大,大多数蒙古人都有极其坚韧和勤奋的性格。爬冰躺雪很常见,长途跋涉是他们从小的习惯。不注重物质条件,使得蒙古军队的后勤负担很轻。
蒙古军人具有东西方农耕定居民族所缺乏的连续作战意志和能力,这是西方高尚的贵族骑兵和中原地区穿军装的农民永远无法比拟的。这种从艰苦环境和游牧体系中磨炼出来的精神素质优势,是蒙古军队在成吉思汗的指挥下横扫中亚和欧洲的主要奥秘。
也许后人研究成吉思汗的人生经历,想找到成吉思汗征服世界的秘诀,重新诠释这段历史。然而,历史是无法复制的。成吉思汗是那个时代的英雄,只留在历史上供后人敬仰。
揭秘:成吉思汗一代天骄席卷欧亚的制胜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