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征日是军事爱好者非常感兴趣的事情。但这方面的介绍很少。历史学家宋宜昌对中日历史资料进行了非常完整的研究,甚至与日本学者进行了专门的讨论。他的资料非常罕见和珍贵,是中国最全面的。摘录在这里供读者使用。
公元1270年,元世祖忽必烈派女真人赵良璧为国信史出使日本,一方面传递国书,另一方面进行战略侦察。
到10年3月(公元1273年),赵良碧从高丽到日本大宰府,要求在北京见国王。大宰府西守所拒绝了,不得不回国。同年6月到北京,忽必烈召开会议,询问日本使者的情况,称赞他不辱君命。
赵良璧在日本逗留时,向日本君臣爵号、州县名数、风俗土宜等提出了调查,忽必烈向日本征求了意见。赵良璧说:他在日本住了将近一年,看到了他的民俗,狠狠地杀了他。他不知道父子之亲,上下之礼;得到别人是不可用的,得到别的地方也不会致富。赵良璧认为:船师渡海,风险波阻,灾害不可预测;不要用有用的民力填补无底洞;不要攻击日本。
[img]44705[/img]
这是赵良颉经过调查得出的更现实的结论。然而,忽必烈迷信武力,开始组织元朝军队渡海伐日,这是东亚古代一场非常罕见的大规模跨海两栖登陆战。
到10年4月,忽必烈利用延罗岛林衍反对高丽王统治的机会,派元军驻高丽指挥官新都、洪茶丘、高丽将军金方庆,率军进入延罗岛,控制日本与南宋之间的海上通道。今年2月,南宋襄阳经过六年的艰苦斗争,南宋朝廷准备在江淮地区进行最后的抵抗。
忽必烈召回忻都、金方庆等国家,向高丽王传达忽必烈造船命令:共造船900艘,其中大舰300艘,可载千石至四千石;拔都鲁轻舟(快速舰)300艘,吸水船300艘,定于正月十五开工,限期完成。6月,900艘按高丽船式建造的军舰完工并上报世祖。忽必烈任命征东都元帅忻都、右副帅洪茶丘、左副帅刘复亨,统率蒙汉军2万人,高丽军5600人,高丽水手6700人,计32300人。
这是一支由蒙古、汉朝和高丽组成的联军。经过著名指挥官忽必烈的训练,联军核心蒙古军队勇敢善战。当时军队的组织也比较先进,每十人、百人、千人、万人都是一个战斗队,每个队长都是一个领导。千人队是兵力的基本单位,任命武功出众的将领为队长。元军的进攻战术比日本先进。日本历史书记载:
[img]44706[/img]
击鼓鸣锣,杀声震天。日本战马惊恐不安,跳跃打转,当武士拨转马头冲向敌人时,已经被敌人射中。蒙古矢短,但矢根涂有毒液,射上即中毒。敌人数百人箭射如雨,长柄矛可刺入盔甲缝隙。元军排成队,有靠近者,中间分开,两端合围,消灭。元军甲轻,骑马好,力量大,不惜生命,勇敢自由,善于进退。将领居高处指挥,进退击鼓,按鼓声行动。后退时,铁炮里装着铁弹,火焰喷出,四面火焰,烟雾弥漫;声音凄厉,心碎,肝裂,头晕耳聋,什么都不知道,被杀的人很多。
日本武士从未见过元军的武器和战术,所以他们在第一次战斗中损失了很多。在征服世界的过程中,蒙古军队的战略、战术和武器装备是世界上最先进的。
反过来看看当时日本武士军队的情况:
[img]44707[/img]
日本武士部队的基础是守护地头制(庄头制)。这是幕府时期形成的兵制。守护是掌握某一地方兵马大权的最高行政长官;地头是管理公私土地征税的官员,对其管理的土地有警察权。他们根据自己管理的土地面积储养私兵。这种私兵叫“家人”(族人、家人)、“郎党”(家臣)。家人是守护和地头族的世仆,必要时成为武士队伍的骨干。郎党类似汉唐部曲,是一线战士。这种部队主要由关系组成,组织巩固,不易崩溃,分散可以重聚。因此,家臣以死于君主马前为荣,战斗力相当强。然而,这种团队是独立的,指挥不统一,专注于单打(即单打),所以战斗几乎是混战,没有组织,没有纪律,不容易指挥,没有战术,所以整体战斗力很弱。日军没有经过战争的洗礼,没有系统的战略战术理论,只是正规军队的雏形。
为什么元世祖忽必烈两次征伐日本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