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可能是个好人,但不是个好皇帝。他大多不了解他的文官和武将,自然也不能因材任用...大同总兵姜镶就是其中之一。
大同是北京的西门,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大同作为京城的屏障,不仅设立了巡抚,还设立了总兵驻军。不用说,大同的城市是坚固的,但姜镶姜总兵得提一提。姜镶出生在一个将军家庭,这辈子依然是朝廷依赖的家庭。他的哥哥姜让是榆林总兵,他的哥哥姜轩是山西阳和副总兵,他是大同总兵。虽然世受明皇室大恩,但姜家却为大明感到遗憾。
和平时代,当然看不见。一旦发生战争,将军的行为就会清楚地看到。
[img]44526[/img]
李自成的顺军是勇敢的,但说实话,大明朝的大臣们开门投降了很多。例如,忻州守城官员在没有任何反抗的情况下开门投降。当然,李自成不可能毫不费力地向北京挥手。对他来说,最硬的骨头无疑是周遇吉。
周遇吉勇敢武善射击。虽然他出身低微,但他从不害怕死于战斗。他被其他京营将领鄙视,但他仍然忠诚地说,他将不辜负朝廷的薪水。事实上,他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
大顺军来势汹汹,直冲而来。作为山西关门、代州、三关总兵的周遇吉率领军民坚守。就连他妻子刘组织的20名女兵也加入了战斗。大顺军通过刘的哥哥送招降书,但周遇吉不但没有降,连哥哥都杀了。大顺军伤亡近万人,攻城积尸一直堆积,都像城墙一样高。后来代州保不住了,周遇吉退役宁武。在宁武关,又是一场超级大战。尽管经过多年的加固,宁武关似乎极其强大。但一方面,大顺军增加了攻势,另一方面,宁武守军只有4000人,差距很大。没有援军就赢不了。为此,周遇吉派人冒着生命危险前往大同求助。而自己却留下来坚持,宁武大战注定是一场生死大战,过程惨不忍睹。战后周遇吉巷被俘,他的家人全部被烧死,宁武兵备副使王怀茂全家自杀。之后,大顺军屠城,这场战争给了李自民很大的打击。即使进入北京后,李自成仍然心有余悸,说:“如果我们像周遇吉一样努力工作,我们怎么能到此为止呢?”
[img]44527[/img]
宁武被大顺军赢了,下一个目标是大同。作为北京大师的最后一个守护者,姜马赛克有着重大的责任。如果他选择不救宁武,可以说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实力,那么他离开了王朱传和巡逻卫景媛,那绝对是黑人。朱伟两人是主要的战争学校,面对大顺军的强烈攻击,两人提倡准备。但姜马赛克是主要的和谐学校,早在姜让大顺,派人说服他的兄弟,他就下定决心不打架。
为了巩固自己的力量,他走了几步棋。第一步,他让代王拿出库存银奖励士兵,用公家的东西做自己的人情;第二,夺取大同的防守权。魏景媛是一个坚定的主战派和陕西人。在敏感时刻,姜镶告诉代王,他也是陕西人。他和李自成有联系,他们自然不再是铁板。可巧卫大人脚疼,出不去门,于是,掌握了大权的姜镶,控制了代王,投降了大顺。
以他为例,宣府总兵王承胤也把降表给了李自成,然后昌平和居庸的守护者也画了葫芦,北京失去了所有的屏障。大顺军一路凯歌,顺利登顶。没办法,逼血性崇祯上吊殉国。不久,河流直转,大明再也没有回天。
姜镶一开始选择李自成是为了期待独立,但也许他和周遇吉的对比太明显了,连李自成都都都都看不起他。自然,虽然他保住了自己的生命,成为了大同的总兵,但他没有实权。他只能受委屈。令他惊讶的是,几个月后,大顺失败了。
[img]44528[/img]
李自成败离开北京。他找到了一个避难的机会,带领他的亲信去杀死英俊的政府将军柯天相和一张黑脸。《清史稿》记载:“故明大同总兵姜镶斩贼头柯天相,献大同降”。
姜镶降清后,仍被任命为总兵。可悲的是,他仍然有职无权。权力掌握在清将吴唯华手中,一位英亲王济阿格坐在上面。
姜镶是个投机者。一开始,他投靠大顺,看到了大顺的未来。没想到,他看着清朝。他没想到这些野蛮人看不起他,甚至想抢女人。正如意大人马丁诺所说,大同女人是极美的,阿济格和他的随从随意抢夺。还抢到了姜镶部下。亲王抢平头女子,那也算了,犯不得罪他。然而,他甚至抓住了姜的头。姜总兵自然很生气,亲自来找人。不幸的是,他把自己当回事,人们根本不把他当回事。于是,姜镶带兵上府要人,开启了反清模式。不幸的是,今天不同于过去,上帝也没有帮助他。他终于被摧毁了,没有得到多少人的同情。假如他死在保卫大明的战场上,估计还能混个名垂青史,现在反,晚了。
比吴三桂更可耻 他是直接送崇祯上吊的罪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