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五年(公元前202年),刘邦彻底击败项羽后,军队前往定陶时,包括韩信、英布、彭越在内的所有将军都联合上书,要求刘邦当皇帝。刘邦多次谦虚,将军们多次上书,双方表演后,刘邦终于同意称帝。二月初三,在“泗水之阳”(即定陶,今山东省定陶县)称帝,建国号为汉。当他成为皇帝时,刘邦告诉一群大臣,秦朝的宫廷礼仪太麻烦了。我们是兄弟。我们不做那个。一切都很简单。我们喝酒吃肉,不分彼此。听了刘皇帝的话,将军们都很高兴,每个人都很高兴。
[img]42478[/img]
图片来自网络
然而,过了不久,问题就出来了。一群与刘邦一起打天下的英雄,尤其是从沛县开始,一直跟着他的一群人,举止豪爽,言语坦率,但大多没有文化,缺乏约束。宴会上,武将们喝醉了,谈起过去的战争,每个人都来了精神,各自夸耀自己的功劳。高兴了,拔剑起舞。如果彼此不和谐,争吵是很常见的,甚至是打架。在皇帝召集的宴会上,人们经常拿着剑,大喊大叫地砍柱子,砍桌子,使宫殿几乎成为战场。刘邦认为这些兄弟太不体面了,但他们不知道如何约束他们。
这时,一个叫叔孙通的人看到了刘邦的心思,并向刘邦提出了建议。他对刘邦说:“儒生虽然不能在战场上冲锋陷阵,杀敌攻城,但儒生善于守住胜利果实,善于管理朝政。鲁地是儒学的发源地。请陛下允许我去那里招儒生,我带领他们制定朝仪。刘邦听了之后,问了叔孙通一个看似无厘头,今天有点搞笑的问题。刘邦问他:“难吗?我能学习吗?我能学习吗?“皇帝担心自己学不会朝仪,难道不好笑吗?事实上,刘邦的担心是有道理的。刘邦出身底层,虽然懂得驾驭人才,但文化知识确实不高。他的武将和他一样粗俗。如果朝仪太复杂,这些人会反抗。如果朝仪制定但不能执行,那就没有意义了。
[img]42479[/img]
图片来自网络
叔孙向刘邦保证,最愚蠢的人可以学习,更不用说高贵的皇帝了。刘邦笑了笑,同意了叔孙通的建议,让叔孙通全权负责。大叔孙通是秦朝的博士,知识渊博,精通儒学。获得刘邦批准后,叔孙通按计划到鲁地招募了一批精通三代和秦朝礼仪的儒生,带领他们按照“尊重皇帝、约束臣子”的精神,制定了一套比秦朝更完整、更简洁的朝仪,按照简洁、易学、仪式感强的原则。礼成。叔孙通带领儒生向刘邦演示。
刘邦满意地说:“我也学会了。于是他召集文武大臣,命令他们听从叔孙通的指挥,到城外练习朝仪。孙通叔叔带领儒生教大臣们学习朝仪。经过一个月的练习,大臣们都很熟悉。叔孙通便将向刘邦汇报,并请刘邦亲自检阅大臣们演练朝仪。刘邦检阅后非常满意。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萧何修好了长乐宫。元旦那天,大臣们在长乐宫正式朝贺。新的朝仪从这一天开始实施。
元旦,仪仗早早安排在长乐宫大殿上,严肃整洁。到了上朝,大臣们按官衔大小,各就各位。根据叔孙通制定的上朝仪式,大臣们面朝皇帝,俯伏、起立、行礼、就座,没有人敢有丝毫的混乱。皇史在旁监督,连喝酒、敬酒都有具体的规定。在高高地的大殿里,汉高祖看着平日里无与伦比的武将们,表情肃穆毕恭,过去乱哄的朝堂变得尊卑有序,井井有条。再也没有人敢大声喧哗,拍拍肩膀。
[img]42480[/img]
图片来自网络
刘邦心里乐开花,非常得意,不自觉地脱口而出说:“我今天知道皇帝的价值!“没有规则就没有方圆。通过制定规则,孙叔强化了上朝的仪式感,营造了庄严肃穆的氛围;通过制度,加强了尊卑和等级,让刘邦找到了当皇帝的感觉。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通过起义从草根成为皇帝的人。叔孙通为他制定的朝仪,不仅让他找到了当皇帝的感觉,也让后世皇帝有了效法的榜样。大叔孙通做了一份意义重大、令领导非常满意的工作,皇帝刘邦立即将他提升为太常,给了他500斤。
汉朝:为什么叔孙通为刘邦制定了朝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