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建立了大宋朝,定都河南开封。考虑到开封“形势松懈,防卫困难”,赵匡胤计划先迁都洛阳,然后迁都长安,但被大臣和晋王赵光义强烈反对,迁都计划搁浅。
自古以来,统治者主要根据军事、经济和地理位置来选择首都。军事要求首都所在地既能控制,又有利于外部;经济要求首都附近经济发达,基本解决首都的物质需求,只有少量远处;地理位置要求首都位于王朝管辖范围内的中心,或通畅的水陆交通线路到四面八方。
开封府的主要优势是生活在“世界之会”。汴水河渠连接江淮等地,经济富裕。然而,它的缺点是没有军事危险,很难保卫外部。它必须驻扎在数十万军队中,以取代山川的危险。赵匡胤考虑得更全面,比大臣和赵光义更有远见。他认为,如果他继续以开封为首都,“不到一百年,全世界的人民都会努力工作!”不幸的是,结果是。
[img]42293[/img]
宋太祖曾拟迁都 根据形胜之地,欲西迁
开封位于黄河中游南岸,位于中原和华北大平原西部边缘。它北面是燕赵,南通江淮,西面是松岳,东面是青齐。这里的河流向南北分流,可以挖掘运河,连接南北河流。
由于战国时期的魏国,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金朝后期都在开封建都,开封被称为“七朝古都”。就地理环境而言,自古以来,统治者大多选择龙盘虎踞、山河四塞、危险可守的胜地,很少选择地势平坦、防御困难的地方。而开封偏偏是一马平川,无险可守的地方。它受到统治者的青睐,关键在于它处于四通八达的“天下之冲”,交通便利,经济繁荣,有利于“居中御远”。
早在战国后期,纵横家张仪就曾对魏哀王说:“魏地四平,诸侯四通,条达放敛,无名山大川之限。"楚汉相争时,谋士吃其对刘邦说:“陈留(今开封一带)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于是刘邦置陈留郡。唐末和五代时期,群雄争鹿中原,开封的地理位置更为重要。唐人韩红说:“大梁(今开封)襟带河汴,控制淮泗,足以禁止山东。后唐郭崇韬说:“汴州关东冲要,地富人繁”。石敬堂对后唐皇帝李嗣源说:“大梁,天下之也。“公元936年,石敬堂灭后,唐朝成立后晋,两年后,汴州被定为东京开封府的首都。
随后,后汉、后周相继在开封建都。宋太祖赵匡胤登上帝位时,沿用后周旧制,以大梁为东京开封府,洛阳为西京河南府。赵匡胤不仅是一位有才华的军事家,也是一位有远见的政治家。南方国家和地方割据势力基本平定后,考虑到开封“形势松懈,防维为难”,他曾计划先迁都洛阳,再迁都长安。他说:“我想西迁。根据山河之胜,我过去常常冗兵,循周汉故事,安天下。但这一计划遭到了群臣及其弟弟赵光义的强烈反对。
反对迁都的原因之一:洛阳军食不足
赵匡胤出生于公元927年的洛阳夹马营,对洛阳有着特殊的感情。开宝九年(公元976年),赵匡胤下令幸运洛阳祭祀世界,并计划从此留在洛阳。
日常生活中的李符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他写了一本书《陈八难》,里面说:“京邑凋零,一也;宫阙不准备,二也;郊庙未修,三也;百司不具备,四也;内民困,五也;军食不充,六也;没有壁垒,七也;成千上万的乘客骑在盛夏霸道,八也。”赵匡胤渴望乡愁,不管西行难不难。同年3月,丙子日从开封出发,被大臣和卫兵包围,浩浩荡荡地前往洛阳。
[img]42294[/img]
四月,赵匡胤一行抵达洛阳,在南郊举行了天地合祭仪式。此前,洛阳连续一个月下大雨。赵匡胤到达后,雨停了下来,举行了合祭仪式。仪式结束后,当地父母说:“我少经乱离,不想今天再见太平天子!还有人激动得泪流满面。赵匡胤见天作美,百姓归心。他还看到洛阳重建后宫殿壮丽,心情非常愉快。他当天下令大赦,并当面奖励河南府右武卫将军焦继勋,他在洛阳建设了一个有功的人。
两天后,赵匡胤宴请大臣们,随意奖励他们,让大臣们一起快乐。在谈话中,赵匡胤多次称洛阳为胜地,生活在世界各地,表现出留在洛阳的意图。大臣们看到皇帝很感兴趣,不敢扫除他的兴趣。当时没有人提出建议。赵匡胤看到大家都不反对,以为迁都可以如愿以偿,却不知道大臣们虽然表面上不反对,但大多数人还是不愿意迁都。
反对迁都的第二个原因:开封四通八达
迁都是一件涉及国家命运的重大事件。大臣们不能不提他们的意见。此外,他们知道赵匡胤是一位非常尊重大臣意见的明君,所以他们利用各种机会向赵匡胤提出建议。
有一天,赵匡胤的老部下李怀忠看到皇帝有点闲暇,就上前说:“东京有汴渠之草,江淮米数百万斛,下兵数十万。陛下住在这里,将安定下来?而且府库里的重兵都在大梁上,已经安定了很久,不可动摇。一旦你急于迁徙,你的诚实就看不到它的好处。”
就当时的情况而言,李怀忠这句话的理由是非常充分的,自后梁建都开封以来,几代统治者一直在挖运河,通水运。特别是后周世宗柴荣,多次下诏开挖运河。展德四年(公元957年)4月,世宗下诏引导汴水北入开封五丈河,使齐鲁船到达开封;展德五年(公元958年)3月,下诏开挖汴水口,引导河水到达淮水,使河流和淮船畅通无阻;展德六年(公元959年)2月,柴荣命马军指挥韩令坤在开封东部引导汴水进入蔡水,“以陈颖之水”。又命步军指挥袁彦“五丈渠东过曹、济、梁山泊,以通青、运之草”。赵匡胤成立大宋朝后,从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开始在开封周围进行大规模水利建设。他首先下令开挖蔡河,使河流直接到达徐镇,通过淮河的右水。赵匡胤成立大宋朝后,从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开始在开封周围进行大规模水利建设。他首先下令开挖蔡河,使河流直接到达徐镇,通过淮河右侧的水。第二年,数万农民工从新郑引进闵水与蔡河汇合,使蔡河通过陈颖直接到达寿春。同年,五丈河和金水河在开封北部进一步开挖,增加流量。
[img]42295[/img]
经过不断的疏浚和挖掘,基本形成了以开封为中心的运河系统。江南之粟从江到淮,经汴水到京;陕西之粟从三门峡附近转黄河,到汴水达京;陕西之粟从三门峡附近转黄河,到汴水达京;陕蔡之粟从惠民河转蔡河,到汴水达京;京东之粟从齐鲁到五丈河达京。使开封便于全国各地的粮食和物资供应,解决开封数十万禁军和数百万居民的粮食和物资供应问题。建都长安或洛阳当时都做不到这一点。赵匡胤认为李怀忠的意见确实有道理,但即便如此,赵匡胤迁都的决心也无法改变。
赵匡胤拟迁都洛阳长安 群臣反对埋葬亡国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