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东坡红烧肉,让人想起了这位美食家中的大作家。
事实上,苏轼不仅是一个美食家,更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他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作家和艺术家。
它在文艺各领域才学、成就全面、精湛,放眼世界也是罕见的。
然而,尽管如此全能,在仕途上却相当失望,因为“满肚子装不合时宜”,
与当时旧党、新党的政见不同,杭州、密州、徐州被贬无数次,
湖州、黄州、惠州、琼州、常州等地最终老于江南常州...
比如他自己的《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黄州惠州儋州问汝平生功业。
[img]40430[/img]
说到他的仕途,我不得不说另外两个人,
都是大家熟悉的名人,一个叫王安石,一个叫司马光。
(PS,想到司马缸砸光,额头,司马光砸缸~~
众所周知,王安石的变法,显然这两个人一个是创新派,一个是保守派。
那么我们苏大才子,怎么能一下子得罪两个人呢?
王安石和苏轼都是少年得志,年轻时考中进士,两人同在朝廷任职,两人之间的争端始于不同的政治观点。
由于新法的实施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
政见保守的苏轼一直反对王安石的新法,因此被迫离开北京。
西宁四年(1071年),苏轼作为龙图阁学士,再次前往离开16年的杭州作为通判。苏轼在杭州修建了一项重大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修建了一座大坝,即著名的“苏堤”。
苏轼在杭州待了2年零9个月。西宁7年(1074年)到密州任太守,当时38岁。
后来,他被调到徐州太守两年,湖州太守三个月。然而,被贬的苏轼并没有结束厄运。相反,他遭受了更大的灾难,几乎被“摧毁”,从而开始了他一生中三起三落的第一次衰落。原因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宋神宗在元丰八年(1085年)四月崩溃,苏轼东山再起。
今年,年仅10岁的哲宗继位,次年改元“元佑”,英宗皇后即皇后摄政,
尽管王安石变法,历史上称之为“元佑变化”,并任命司马光为宰相,也使苏东坡青云直升。
[img]40431[/img]
他的先任登州太守,到任五天就被召回京城,官至翰林学士知制高。
短短17个月,苏东坡从戴罪身体从八品升为正三品,跃升12个官阶。
然而,在这个时候,正扶摇直上主角,我们的苏大才子,
但与现任宰相司马光结下梁子,再次演绎了与宰相“对抗”被贬的悲剧。
司马光上任后几个月,新法被废除,新党被废除,但苏轼认为新法也有可取之处。
于是,司马光对苏轼产生了不满。苏东坡再次主动请辞外放。
元佑四年(1089年)7月至次年2月担任杭州太守一年零7个月。这是苏轼三起三落中的第二次下落。至于三起三落中的第三次和第三次下落,与两位宰相无关,这里就不赘述了。
明白了,我们东坡居士真是个老文青,一股倔强的脾气,
王安石在的时候,对王安石做对,说新法不好偏向保守派;
等司马光上台,怀念新法的好,偏向创新派..这是一个可爱的紧~~~
然而,文人毕竟是文人,尽管苏轼与王安石、司马光政见不和,
[img]40432[/img]
但这并不影响双方互相欣赏。多年后,王安石的宰相职务被免职,告老归乡。
这时,苏轼并没有落井下石,而是去拜访了这位曾经让他受苦的“敌人对头”。
出乎意料的是,这次访问搭起了彼此重新认识的桥梁。
为此,王安石曾叹过口气:不知从此几百年后苏轼这样的人才再次出现。
苏轼投桃报李:王安石是世界上真正有才华的人。
苏轼为司马光写墓志铭也是为了表达尊重和怀念。在他写的3000字《司马温公行状》中,
对这位10多岁的老师充满了赞美。最后写道:
"轼从公游二十年,知公平生为详,故录其大者为行状。"
表达了他对司马光的最大理解。这不仅直接表达了苏轼对司马光的敬意,也体现了苏轼光明磊落的性格。
苏东坡为何在司马光和王安石间左右为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