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曹官渡之战是后汉三国时期影响巨大的战役。这场战争是当时黄河流域最强大的两大势力之间的战略决战,其胜负直接影响着中国的格局和历史趋势。在《三国演义》中,这场著名的战役被写成袁绍70万对曹操8万,双方兵力比例接近9:1。然而,在历史上,曹操面对袁绍的劣势更为明显。据《三国志》记载,在官渡战争最激烈、最艰难的阶段,官渡主战场双方的军队是“10万军队不到1万人”,比例惊人地达到了10-1甚至更高。《三国志》明文记载:“时公(曹操)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
[img]38890[/img]
然后我们不禁要问:袁绍用十几倍的兵力围攻曹操几个月,却进不去,最后被打败了。曹操的一万兵马都是三头六臂吗?曹操是如何战胜强大的袁绍的,是如何歼灭十几倍的敌人的?让我们来看看曹操以绝对劣势战胜袁绍的原因。早在官渡之战的两年里,曹操就一直在官渡修建工事,这是曹操选择的主战场。
曹操为什么选择官渡?当时官渡位于水网交错的地区,靠近汴水,位于鸿沟上游,向东连接淮泗,是许昌的北门。这里不仅战略地位重要,而且不利于大兵团的发展。曹操在这里工作,事半功倍。那么曹操选择了官渡,为什么袁绍会被曹操牵扯鼻子呢?他为什么不南下别的路?
第一,其他道路绕得更远,官渡是捷径,运输更方便;
第二,袁绍轻视敌人,目中无人。例如,当时守卫甄城的程宇只有700名士兵和马匹。曹操担心程宇的士兵很少,并计划派遣更多的士兵给他。然而,程宇说:“袁绍非常高兴。看到我的士兵不会把我放在眼里,我是安全的。”果然,袁绍只专注于与曹操的主力作战,根本没有关注别人。程宇的防线从未被袁绍攻击过。
[img]38891[/img]
曹操在官渡与袁绍决战,荀子说:“以非常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掐喉而不进。曹操能与袁绍绝对优势兵力相持,官渡要塞易守难攻确实是一个重要因素。然而,仅仅依靠一个要塞来阻止袁绍的进步似乎很困难。若袁绍十万大军分兵包抄,不打官渡而抄袭曹军主力,曹操还能守住吗?对此,张合、许攸等人曾建议袁绍分兵抄袭官渡曹军后方,奔赴许昌,但被袁绍拒绝。为什么袁绍拒绝张合等人分兵的建议?袁绍真的傻到看不清战场情况吗?
恐怕未必。袁绍不分兵,因为他喜出望外,他要“毕其功于一战”,一战摧毁曹操主力。但除此之外,恐怕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袁绍不敢轻易分兵的主要限制。也就是说,曹操在官渡主战场外活跃着几支强大的机动兵团!事实上,袁绍并非没有分兵,他曾派出几个军团,袭扰曹操后面,抄袭曹军的粮草,但都失败了。刘备是袁绍派出的最大攻扰部队。当时,刘备是对曹操威胁最大的“别军”。刘备从徐州败后投靠袁绍。袁绍命令他诱使关羽回到曹操身边,然后命令他带领一支军队到汝南与当地土匪联系,动摇豫州,威胁许昌南部。官渡之战爆发后,刘备活跃在许昌以南的隐强地区。
[img]38892[/img]
曹操被袁绍消耗在官渡,不可能单独摧毁刘备。于是,曹操派了他的将军曹仁。曹仁乃是曹氏族第一位能征善战的战将。他早年跟着曹操起兵,拜别司马,行李锋校尉。在曹操统一中原的战争中,曹仁多次取得巨大成就。曹操重视他的勇敢,不让他担任县长,而是把军队中最精锐的骑兵部队交给了他。曹仁率领这支机动兵团进攻,打破了刘备,解除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威胁。
除了刘备,袁绍还派韩荀带领兵马截获曹操的运输队,以至于曹军不得不用精兵包裹几层粮草。任峻和李典亲自护送粮草,这实际上消耗了曹军的精力。曹操再次派曹仁应对韩荀。曹仁主动出击,在鸡洛山击败“韩荀分队”,杀多人。从此,袁绍终于不敢再分兵了。曹操不仅用骑兵击败了袁绍派出的几支奇袭部队,还主动渗透到袁军后面,干扰了他的补给线。
八千灭十万 一战天下定!他是三国第一战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