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顺治年间,常熟人孙承恩的弟弟孙敏卷入“科场案”,原本被判处死刑,后来被大赦,改为流放辽宁尚阳堡。
清顺治十五年来,孙承恩又参加了考试。大厅唱名的第一天晚上,顺治皇帝一边读孙承恩的试卷,一边赞叹道:“克宽克仁,止孝止慈。”然而,当他打开试卷,看到考生的籍贯时,他不禁怀疑自己是不是和孙敏一家人在一起。于是他赶紧派学士王熙去面对孙承恩。
[img]37928[/img]
王熙和孙承恩是朋友,他提前把这件事告诉了孙承恩,并问:“现在你的未来取决于我的一句话,我回去怎么玩?”
孙承恩立即回答说:“是祸是福。这是命中注定的。我不能欺骗你,也不能认出我的兄弟。我希望你能回去如实报告。”王熙叹了口气,上马后回头问他:“你不后悔吗?”
[img]37929[/img]
孙承恩说:“虽死无悔。”
王熙不得不本地向皇帝报案。出乎意料的是,顺治皇帝非常欣赏孙承恩的正直,所以他把孙承恩列为头号冠军。
以上是根据清人陈康祺所在的《郎潜纪闻》等文献记载的故事,历史事实有待验证。然而,历史上确实有一位状元孙承恩。
孙承恩,扶桑。今天来自张家港市凤凰镇。清顺治15年(1658年)状元,官员在翰林院修建。他的父亲孙森曾任益阳县长,政绩很好,官员们都知道高州府。
[img]37930[/img]
孙承恩从小就很好学,年轻时就以才华闻名。1654年,孙承恩参加了顺天府乡试。由于他的文章清新优雅,他受到了考官的高度赞赏,并被评为解元第一名。第二年,他又参加了会议考试,并参加了副名单。
回家后,闭门谢客,专心学习。顺治14年(1657年),弟弟孙敏被分配到边境。正值会试。孙承恩为了救弟弟,跑来跑去救他,想放弃会试的机会。然而,在朋友的劝阻下,他参加了会试。没想到他一下子获得了状元,被任命为翰林院。因为他的诗、文、书法都很好,所以被称为“文工六朝,诗学温李,书法欧阳”。
顺治16年初夏(1659年),孙承恩和顺治皇帝一起去了南海子。出乎意料的是,他被感冒了,误吃了补药。他很快就去世了,只有40岁。有58卷《滨溪草堂稿》。
谁说忠孝两难?他因忠孝二字被选为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