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圣君贤主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在继位初期勤勤恳恳,爱民如子,社会和平,人民安居乐业,后期开始骄傲自满,极度渴望贫穷奢侈。唐太宗李世民也没有逃脱这个“怪圈”。面对“贞观盛世”的成功,他认为自己在文治、武功、怀远三个方面都超越了古人,于是骄傲自满的情绪开始成长,思想和行为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原本引以为戒的“隋亡教训”也被他抛在脑后,封建帝王的贪婪和专制本能在他身上越来越明显。
[img]36544[/img]
贞观中后期,在宫廷生活中,李世民追求奢华,建造了越来越多的土木工程和宫殿,人民的兵役负担不断增加,无数人被迫服役。在任命贤臣方面,他也不像贞观初期那样只是举,以德行为先。各勋亲子弟开始向朝廷充塞。也不如以前了,逐渐讨厌直言不讳,不讨好别人的建议。有时候,即使勉强听从建议,心里也不愿意接受。
贞观中后期,唐太宗李世民与大臣的关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不再像以前那样信任大臣,重用贤臣,而是开始怀疑大臣。而且这种怀疑心理越来越重,尤其是贞观后期,他总是问罪处罚大臣,从贬废到杀人。就连尉迟敬德、方玄龄等帮助他登基的英雄也没有幸免。
[img]36545[/img]
贞观后期,唐太宗李世民也做了两件非常愚蠢的事情:两次讨伐高丽和过问日常注释。由于他没有认识到情况,他连续两次发动战争,结果不仅以失败告终,而且加剧了国内阶级矛盾。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历史学家在进步中一直占据着特殊的地位,肩负着神圣的责任:公正直言,如实记录,不虚美,不邪恶,甚至皇帝也无权干涉。
@ 历代皇帝不会检查历史学家记录的日常笔记,以确保历史学家能够毫无顾忌地履行自己的责任。这是祖先留下的良好传统和习惯。然而,李世民打破了这一传统,开辟了一个糟糕的先例,导致唐朝皇帝效仿,严重影响了历史学家的工作。
[img]36546[/img]
虽然唐太宗李世民在早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值得我们肯定和欣赏。然而,在贞观后期,由于他频繁的战争,他征收了前所未有的严重的兵役和兵役,社会矛盾日益加剧,人们再次陷入困境,这也是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应该受到指责和批评。而且,晚年的李世民,由于疾病缠身,久治不愈,竟然产生了乞求长生不老的迷信思想,迷恋上了方士炼制的金石丹药。最后,贞观二十三年五月,他自食恶果,服用过多的金石丹药,中毒暴亡。就这样,一代英主命丧于“长生不老药”,享年52岁。
大唐秘史:李世民为了长生不老而死于丹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