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培公(1632-1701年),名昌、字培公、湖北荆门人,是康熙帝身边的重要谋臣之一,官员参议道台、山东登莱道、盛京提督。三藩之乱时,曾劝降平凉的王辅臣,他的作品被收入介庵草。
早年经历
周培公小时候失去了父亲。十岁时,李自成进攻荆营房。他的母亲、孙子和妻子死于殉难,周培公落魄无助。他成了州卒的小官员,很快依附显赫的人进入首都作为内阁供奉。
劝降辅臣
[img]35213[/img]
康熙十三年(1674年)腊月,吴三桂发动三藩之乱,驱使陕西提督王辅臣在北方反叛。耿精忠、王辅臣先后发动叛变后,吴三桂试图应援,打通与耿、王的联系,使叛乱地区联系在一起,迅速压缩清军的包围圈。康熙皇帝看清了吴三桂的战略意图,派出了东阁大学士黄锡根部署部事。从江西、浙江、陕西、甘肃等地,与周培公一起毫不迟缓地派遣大军,阻止吴军,围剿耿、王叛军。当时西部战场陕甘地区是西北边防重地,靠近北京师;直接威胁朝廷的主要是王辅臣的叛军。因此,康熙皇帝专注于西部战场,试图尽快扑灭王辅臣的叛乱。
康熙十五年(1676年),康熙皇帝任命图海为将军,统辖陕甘征军。王辅臣以勇敢善战而闻名。清将有点怕他,不敢轻易入兵。他没有注意到清兵,也没有害怕被10万清军包围。
图海一到平凉,诸将勇气顿增,纷纷请命攻城。周培公向图海取平凉策,被召为工作人员。他仔细分析了当时的情况,提出陕西关中地区是世界的脊梁。吴三桂没有及时从云南取道,从四川取得进取,而是盘踞在湖南和湖北,与荆襄官兵对峙。现在,王辅臣起身造反,举足轻重,但他的叛乱是由情况逼迫的,不愿意高官厚禄。这就像白内障患者渴望再次看到光明,就像偏瘫患者试图站立和行走一样。若朝廷派一个能说会道的人前去劝诫,王辅臣必将悬崖勒马,投降朝廷。这样就不用兴师动众和他们硬碰硬了。图海闻周培公的话,正中下怀,但眼前没有合适的人可派。
[img]35214[/img]
王辅臣的将军黄九类、布政使龚荣遇(周培公奶娘龚嬷嬷的儿子)和周培公都是同乡,多次劝王辅臣归降,王举棋不定。他们试图把内部情况写成文字,用蜡丸封闭,送给周培公。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周培公自告奋勇,自告奋勇,愿冒着生命危险进城劝降,说:“如果你去说服王辅臣,那将是大学生的福气;如果发生意外,你会死而无怨。”
图海听到这件事后非常高兴,星夜赶着写奏本送到首都。康熙皇帝立即将周昌传到北京,并亲自在乾清宫举行了会议。康熙皇帝听了周培公的想法后,把周培公作为参议的道教平台和标题,穿上黄色外套,带着诏书去平凉招待。
图海命周培公带康熙帝赦诏,再次进城安慰。王辅臣派龚荣遇带领士民代表出城,向图海献平凉名册。他的儿子王吉贞和总兵上交了吴三桂的信和“平远将军印”、接受清廷招抚的“陕西东路总管将军印”各一颗。
委以重任
平定王辅臣陕甘叛乱,不仅解除了朝廷的重大威胁,也解除了吴三桂在西北的翅膀。朝廷分别奖励参加战争的汉将,委以重任,多方鼓励和奖励,使他们忠于朝廷。周培公对奖励只有一个要求:他的母亲孙死于他的父亲,希望皇帝能为他的母亲请愿。图海奏邀请康熙皇帝晋升周培公为山东登莱道,并授予周培公母亲孙氏。
康熙十五年(1676年),朝廷封母孙为贞烈恭人,并赠送夫人称号。他的父亲被授予朝烈医生和中奉医生的称号。康熙皇帝还亲自写了一篇关于孙的祭文,规定了祭祀规范,并命令政府部门的上级官员守卫武昌道,参政吴玉珍。周培公在家孝顺了三年,然后在山东工作。由于与军官意见不一致,很难继续合作。仅在任三年后,他辞职回到荆门的家乡。
死于任上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西北蒙古族首领加尔丹率众反清。在家闲着的周培公还时不时关注朝廷政事,希望回来。听到这个消息后,他赶紧写了一篇平叛的“条条呈”,送到了首都。他也被康熙皇帝采纳。他任命周培公为盛京(今沈阳)提督,负责保卫边境。
[img]35215[/img]
康熙四十年(1701年),卒于任。
周培公一生写过许多诗,在当时广为流传。陕西军旅时写道:“老去辞家远游,幽年何故长淹,燕关秦塞长为客,露竹蝉风早报秋。半壁灯昏人破梦,一声鸡唱月当楼。此时离愁添多少,不见归鞍到营州。晚年,他写了一首诗送给朋友,兵部左侍郎张可前,诗云:“青山作障水环洲,遥念名园花事。再见后,孤舟对明月,回来卧病又新秋。门无剥啄都是因为懒惰,邑有流亡者抱愁。与君重会面,晚风同上仲宣楼。周培公的作品,被收入介庵草。
文学作品
二月河小说《康熙大帝》中主要出现了周培公的文学形象。小说中康熙皇帝少年时代的好老师和好朋友—虚构角色伍次友向纳兰明珠推荐他去北京寻求名声。然而,周耿直,不屑于权贵,望殿试入朝参政。最后,康熙被赶出考场,因为他在考试中没有回避康熙的名字“玄”字。然而,当他在街上流淌时,康熙偶然发现并举任了他,成为康熙周围最重要的顾问,并做出了许多贡献。最后,康熙因满臣不满将其调到盛京,多年后因病去世。
揭开康熙帝身边重要谋臣周培公的生活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