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楚炎陵之战(今河南省炎陵县),其实是晋景公霸业持续的另一幕。晋景公霸的蓝图是以制楚为唯一目标,其步骤首先是摧毁赤狄,发展中原的战略形势;其次,在联齐,形成晋齐联盟,与秦楚联盟竞争;第三,吴国的崛起使东南部成为肘部和腋窝的问题,使其不再致力于中原;第四,秦楚联盟被拆散,然后被一个接一个地打破。周简王八年来,晋秦麻隧之战是晋国实施其长期图霸计划已达到第四阶段,即晋国先用和楚的手段拆散秦楚联盟,使秦陷入孤立无助的境地,然后用诸侯之军打破麻隧。至于它的最后一幕,就是乘秦失败,然后打破孤立的楚国,从而实现其战略的最终目标。晋楚炎陵之战,周简王11年,其实是晋国自景公以来制定的长期图霸战略,经过10多年的曲折,达到了最后阶段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img]31626[/img]
由于晋秦麻隧之战是晋国拆散秦楚联盟后打破一系列战略行动的一部分,其下一次战略行动自然是抓住机会打破楚国。这两种战略行动必须密切配合和联系。如果两者相隔太久,秦国复苏,秦楚联盟将再次复活,势必再次陷入平衡僵局,麻隧战役的功效将全部丧失。晋国政治家似乎非常关注这一点。麻隧战后,晋国立即进行了晋楚炎陵战争,距离仅两年,是春秋战役中最短的时间距离。由于两大战役时距的接近,更能证明这两大战役是一个完全相连的战略行动,不能视为完全无关紧要。
晋国的一系列图霸战略已经持续了18年。虽然他的国君有景公和李公的演变,但他主持这一政策和战略的前三个阶段是士会和栾书;第四阶段,栾书主持的士会已退休。
晋国的战略是试图在麻隧战役后迅速打击楚国。但楚国远离南方,必须引诱它北进中原,才能有机会打击它。因此,晋国的政策是专注于中原纠纷,这是中原诸侯的纠纷,而这种纠纷最有可能引起楚国的注意。以下关于麻隧战后三年中原发生的事件的描述如下:
[img]31627[/img]
麻隧战后的第一年,即:周简王9年,公元前577年8月,郑成公派公子喜(子罕)伐许,被许所败。郑成公自往攻许,然后攻入其郭,许君割让邻近郑境的叔叔申封地求和。郑成公自从晋铜与晋厉公会盟归国后,郑就是晋的盟国,而许则是楚的盟国。郑的两次伐许,是否有晋的指示,史无记载。但许的侵略,却足以影响楚国北部的安全,这是事实。
楚国因盟邦许国被侵,安全被迫,因此有伐郑救许之议。尹子重(公子婴齐)原本是宋西门主持晋楚联盟的人,他认为伐郑足以引起晋楚两国的大战,主张不救许。当时,公子贞(子囊)也同意了这一意义,他说:“新兴晋盟背之,无非是不可能”但是司马子侧(子反)反对其议,他说:“敌利则进,何盟之有”?子反与子重,总是互相嫉妒,积不相能。尤其是子重主持的晋楚卿和为子反对,想借此与之破坏,于是决定兴兵伐郑。
麻隧战后的第二年,即:周简王10年,公元前576年。楚共王听从司马子侧的建议,兴兵伐郑,到达暴隧(今河南省扶沟县);东侵卫国,到达首止(今河南省绥县首乡)。此时,郑成公还派公子嘉率兵入侵楚境新名(失考,似乎在河南省许昌附近),威胁楚军后路。晋国得知楚军入侵郑卫两国后,栾书认为楚军北侵是晋军攻击的好机会,急于兴军救郑。当时,韩厥认为楚国背叛了西门之盟,入侵了中原。他的人民不会死,楚将无法战斗。当时,韩厥并不知道栾书的整体战略,他因晋国内的李公多内,而诸卿争权,国内就会有内难,认为不战为佳。此时恰逢入侵卫国的楚军,也因后路受到郑军的威胁而自行撤退,栾书救郑之议随之作罢。
[img]31628[/img]
在过去的两年里,中原又发生了几起事件,足以帮助楚的北侵和晋的伐楚。因此,晋楚之间的炎陵之战是不可避免的。
首先是宋国的内乱。周简王10年来,宋共公卒,儿子平公继位。此时,宋国部分为亲晋和亲楚。亲楚派司马荡泽想要削弱亲晋派的人物,所以他杀死了他的儿子肥胖(宋文公的儿子)。亲晋派右师华元杀死荡泽和党羽。荡泽余党左师鱼石逃往楚国,导致楚国窥视宋国,恢复亲楚势力。
晋悼公恢复中原霸权:燕陵大战击败楚郑联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