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永乐五年(1407)正月开始,明军在木丸江大破安南军后,张辅等即遣人宣诏访问陈氏子孙。三月初十,莫深等率1200名府县老禀说,陈氏子孙为黎氏杀尽,无可继承,安南本古中国之地,请复古郡县。四月十九日,明廷收到张辅的奏报,众臣一致建议朱棣接受安南人的“请求”,恢复对安南的统治。但朱棣对此非常谨慎,指示黎氏父子被抓后再处理。
[img]29891[/img]
五月十二日,明军获黎父子,安南平定。同月二十九日,捷报到京,朱棣因势应允在安南开设三司及郡县。六月一日,朱棣诏告天下,宣布用兵安南始末,宣布将以宽厚善政抚慰这一新复地区。同时,任命交趾三司官员,以首都督察吕毅为首都指挥使,黄忠为副;前工部侍郎张显宗、福建布政司左参政王平为左右布政使,前河南布政司左参政刘本、右参政刘玉为左右参政,前江西按察司周观政、安南归属裴伯芪为左右参议;前河南按察使阮友彰、杨志为按察副使,前太平府知府刘有年是按察官。
同日,福诏定交趾所辖的府州县设有15个府,分为36个州和181个县(17个府、47个州和157个县)。因此,独立468年后,安南被纳入中国地图,成为省级之一。
▲永乐五年交趾布政公司地图
然而,安南士医生早就看出,这只是朱棣策划和张辅执导的一场表演,莫邃率千人要求恢复郡县。安南黎朝史臣吴时仕评论道:“明成祖先有长久的积蓄和吞噬的野心,他们是否愿意保存陈年人?他们一直在寻求陈后的圣旨,姑姑用中国人的耳目,中国人也知道,宁愿一直流畅。县城在哪里,人情愿意吗?”
[img]29892[/img]
从永乐四年(1406)10月9日到永乐五年(1407)6月1日,张辅带领明军在短短七个多月的时间里征服了安南,俘虏了李的父子,设立了县统治其地。安南军的脆弱性令人难以置信。李的防御措施可以说是极其严格的。经过长期的战斗准备,不应该这样结束。明军的胜利真的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历史上,中国军队攻入安南,多为师老而回,很少胜利。明军这场战争竟如破竹,令人惊讶。越南史家黄高启说:“明兵取东都,根据咸子,无阻之人。这反映出黎氏父子的失败在于失去民心。永乐三年(1405),黎汉苍与诸路将领商量与明朝开战或求和时,黎澄明白地说:“臣不怕战,但怕民心之从违耳。显然,我担心黎氏不能民心,不能团结全民抗敌。安南史臣吴士连评论道:“命运在于民心,澄之言深得其想。”
黎季犁杀主篡位,大杀陈朝宗室朝臣,株连广,这次作为引起了人们的普遍不满。比如大盗阮汝盖闻黎季犁篡位,立即“吸引良民,得众万余人,往来立石、底江、历山、沱江、伞圆等地,肆意侵掠,州县无法制造。陈氏后人和想念陈朝的朝臣也想谋刺黎季犁,恢复陈朝。为了打击反对者,黎季犁在各个村庄设立了巡逻店,日夜巡逻,并实施了人民的相互监视,导致每个人都处于危险之中,相互不信任,如何应对外敌?黎季犁篡位后,不与民休息,多次侵略占城,转移国内视线。为了实现“安得百万兵以敌北寇”的愿望,他在世界各地建立了户籍,以备征召。他规定,15岁以上、60岁以下的人必须服役。人们被迫远役,越来越多的人怨恨不已。
黎季犁在执政期间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其目的当然是巩固自己的权力和财富,从而引起既得利益阶层的反感。他实行新的家奴和土地法,必须按等级规定家奴和田亩数,多余的必须进入国家。也许这是为了扭转陈氏中叶以来宗室和地主垄断家奴和田土的趋势。但他的意图不是解放家奴,也不是重新分配土地,目的是压制陈朝宗室的势力,夺取民田。在这种限田奴的新政策下,家奴变成了国奴,私田变成了国田,都变成了黎氏的财产。除了统治者的利益,黎季犁的限奴和限田政策也受到了各阶层的剥削。特别是普通地主,最多只能有十亩地,这必然会引起他们的不满和反对。
[img]29893[/img]
黎季犁还进行了货币改革,发行了纸币“通宝会钞”,强迫人们用铜币兑现。这是安南首次发行纸币的记录,其最重要的目的是收回铜币来制造武器,以应对明朝的军事压力。然而,许多商人拒绝接受纸币,黎季犁一再申请隐藏铜币罪作为伪造硬币,这必然会引起商人和公众的厌恶。@ 黎季犁积极发展民族文化,推广文字喃喃,这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安南的国家政治制度基本上来自中国,其中一个重要的是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科举考试的内容仍然主要是儒家思想。因此,在科举制度下成长起来的学者乃至官僚,无疑是传统儒家思想的继承者。黎季犁竟作《明道十四篇》等文章大贬孔子,批评韩愈、朱曦等人,这些言论和态度,当然引起了读者的不满。随着黎季犁的篡位,读者的反抗肯定越来越激烈。
安南史臣黎嵩用八个字评论黎氏父子:“罪盈怨累,海内离心”。可见黎氏父子已经到了被全民唾弃的地步,这怎么可能是不可战胜的呢?正是在这样有利的情况下,明军占领了安南,重建了郡县。
为什么一直难以征服的越南很容易被永乐皇帝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