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官卖爵在中国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朝。据《秦始皇本纪史记》记载,秦始皇四年(公元前218年),“蝗虫来自东方,遮天,天下疫;人民纳粟千石,拜爵一级”。这意味着每次人们缴纳千石粮,都可以授予一级爵位,朝廷借卖爵位进行救灾。在汉武帝时期,朝廷决定支付钱粮的人可以获得官爵或赎罪。秦汉以后,如果出现金融危机,一些王朝也会通过卖官、卖爵来创收。到清代中晚期,官职交易逐渐规范化,捐钱买官已成为进入仕途的主要途径;但捐官水平不得超过四品道台。
[img]29558[/img]
从历史上看,汉灵帝是最热衷于卖官卖爵的皇帝。光和元年(178年),在位10年的汉灵帝依然年轻,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期。如果他能努力工作,他可能会有所作为。但今年,这位年轻的皇帝把注意力集中在卖官身上,专注于创收。《资治通鉴汉纪四十九》记载:“是岁,刚开西邸卖官,入钱各有不同:二千石二千万;四百石四百万;以德次候选人的一半或三分之一;在西园建仓储存。或诣阙上书占长,随县好丑,丰约有贾。富人先入钱,穷人到官后倍输。又私令左右卖公卿,公千万,卿五百万。由此可见,汉灵帝从一开始就出手不凡,出售的官职水平高,涉及范围广,绝对是前所未有的。
汉代,三公九卿是中央政府常设的官职,简称公卿。“三公”分别是司徒、司空和司马。司徒协助皇帝处理国家政务。司空发布了皇帝的诏书,负责大臣的奏章和监督事务,司马管理国家军事。“三公”是国家军政权力的关键成员。恐怕只有汉灵帝才能做到这一级别的官职。
汉灵帝明确标价,“二千石”(县级官职)售价2000万元,“四百石”(县级官职)售价400万元。以此类推,“三公”的价格至少一亿。但自汉灵帝即位以来,政治腐败、社会混乱、经济衰退、财富萎缩,即使是富人,其购买力也相当有限。若严格按标价卖官,必然会出现“有价无市”的局面。幸运的是,灵帝相当聪明。他灵活掌握自己的政策,私下向周围的人解释。只要有人付出500万或1000万,他就可以获得公卿的职位。
[img]29559[/img]
当时,专权宦官巧夺豪夺,占有巨额财富,“三公”官位大多被他们购买。曹嵩(曹操之父)是宦官曹腾养子,靠花钱买“三公”要职。著名学者崔烈以500万元获得司徒职位。汉灵帝亲自参加了他的就职仪式。看到崔烈的自满,他立刻觉得生意不划算。他回头对周围的近臣说:“我后悔欠考虑。事实上,这个职位可以卖1000万元。灵帝乳母程夫人回应说:“崔公是冀州名士。一开始他肯买官。幸运的是,我做了他的思想工作,他同意付钱!崔烈虽然花钱升到高位,但他的名声却急剧下降,士大夫嘲笑他散发出铜臭。
为什么汉灵帝如此热衷于卖官创收?《资治通鉴》给出的答案是:“一开始,皇帝经常为侯苦穷,即位。每次他叹桓帝不能做家,他都没有私钱,所以卖家聚钱以为是私人的。这说明他虽然贵是东汉宗室王侯,但由于父亲早逝,童年生活相对贫困,幼小心灵种下了“厌贫”或“好货”的情结。尤其是当了皇帝之后,发现前皇帝没有私钱来满足自己的爱好,不禁萌生了积累私钱的意愿。想了想,觉得卖官是脱贫致富的捷径,于是大张旗鼓地打开了卖官的大门。
[img]29560[/img]
汉灵帝卖官无疑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一是官员素质下降。官职凭钱获得,即“唯财是举”,而不是“唯才是举”;提到“钱”进步的官员,不管他们是否有才华,至少他们不是德才兼备的。能用巨款买官的大部分都是贪官或者有钱人。贪官可能有才华,但肯定不道德。富人虽然有经济头脑,但可能不擅长政务。二是行政效率低下。官员花钱上任后,往往会考虑“投入产出”,努力尽快把买官的钱拿回来,从而忽视了治理。乱作为或不作为。第三,人民负担增加,官员不直接创造财富。为了弥补购买官员的支出,获得更多的收入,他们必须尽最大努力剥削人民。“羊毛来自羊”最终会让人民付出代价。因此,人们不能谈论生活,甚至官员强迫人民反抗,加剧社会矛盾。
上述负面影响的后果极其严重。中平第一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八州连锁反应爆发。虽然起义被镇压,但东汉王朝陷入分崩离析、军阀混战和生物帮助的局面。从表面上看,东汉王朝最终死于汉献帝。归根结底,祸根是由他的父亲汉灵帝埋葬的。早期的“党监狱之灾”、中后期卖官敛财,是汉灵帝亲手埋下的两大祸根。
卖官最疯狂的皇帝:汉灵帝下荒唐的卖官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