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时期,唐玄宗李隆基手下有三位名将: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这三个人就像救火队长一样,到处都是唐朝的对手。唐朝疆域辽阔,对手众多。吐蕃、突厥、契丹、阿拉伯帝国都不是省油灯。高仙芝绝对是李隆基的爱将,也是唐朝西北地区的支柱。但就是这样一位名将,在安禄山发动叛乱后,却被垂垂老龄的李隆基杀害。另一位名将封常清同时被杀,这无异于自毁长城。
[img]28521[/img]
一、20岁被封为将军,长期在西北作战
由于祖上立下了赫赫战功,高仙芝出身于军人世家。因此,高仙芝刚过加冠年龄,就被唐朝中央政府封为游击将军。在这一点上,后来的戚继光与封常清惊人地相似。当时,唐朝的国防政策全面向西发展。作为一名中级军官,高仙芝长期在西北前线作战。在担任安西节使期间,夫蒙灵察发现了高仙芝的军事才能。在此人的反复推荐下,高仙芝逐渐成为西北地区的第二指挥官。更重要的是,高仙芝本人也有见识珠子的能力。他发现了身材矮小、长相丑陋但军事能力出众的封常清。封常清后来成为一名独立的将军后,仍然很感激高仙芝。这对难兄弟做梦也想不到,他们真的会同年同月同日死去。当然,这是后话。现在高仙芝的主要任务是与唐朝的劲敌吐蕃作战。
吐蕃是一个军事强国,长期以来一直垂涎唐代安西地区。只要唐朝内部发生一些政治变化,吐蕃就会立即趁机袭击安西地区。小勃律国原本是唐朝的藩属国,但在吐蕃的威胁和诱惑下,这个小国背叛了大唐。这个国家本身没什么,但是这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太重要了。正好卡在唐朝西进的必经之路上,这个小国投靠吐蕃是唐朝绝对不允许的。高仙芝奉命率军进攻小勃律国,西北地区的战争说白了就是粮草供应。经过千里行军,高仙芝率领军队翻阅了许多山岭,最终出现在小勃律国境内。战斗的过程没有悬念,这样的小国当然不是唐军的对手。经过一次暴打,唐朝重新控制了这一战略要地。封常清在这场战役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使高仙芝更加重视封常清。
[img]28522[/img]
二、利用诈骗取得胜利,但也导致了一系列的失败
一些西域国家与唐朝友好,但有些国家与唐朝处于半敌对关系。高仙芝是一个标准的武将,但他不懂政治。为了赢,他反复用和谈欺骗战术,然后在对手放松的时候派出大军攻杀。这种方法使唐军取得了一系列军事胜利,但大大降低了唐朝在西北地区的政治影响力。西北国家开始离心离德唐朝,并秘密联系阿拉伯帝国攻击唐朝。得知此事后,高仙芝率领大军发起了先发制人的进攻。唐军与阿拉伯军队展开决战,唐军人数明显不占优势,而且那天正好顶风。最致命的是仆从军发动了叛变。原本与唐军作战的葛逻禄部队看到唐军失败后,立即对唐军进行了反击。唐军几乎全军覆没,高仙芝带着1000多人突出重围,然后进行了战略收缩。
高仙芝返回长安,他被暂时停职。但是没过多久,安禄山的叛乱就发生了。当时,唐朝的精锐力量主要集中在西北和东北。安禄山本人担任三镇节度使,指挥20多万军队。公元755年,安禄山率领15万叛军南下,唐朝中央一时无法应对。由于久疏战阵,唐朝中央军早已失去战斗力。而且,这些军队都是由富家子弟组成的。他们参军是为了忍受资格。至于战争,这与他们无关。唐玄宗李隆基首先派出长安封常清出战,在东都洛阳保卫战中,封常清率领这些没有战斗力的中央军一败涂地。洛阳被安禄山攻陷,封常清带着残部守卫潼关。此时,高仙芝主动出战,他愿意收拾残局。
[img]28523[/img]
三、两位名将死于非命,李隆基自毁长城
高仙芝到达前线后,封常清向他汇报了叛军的情况。这一步,高仙芝发现自己轻敌了。中央军的德行根本不是叛军的对手。你知道,这些叛军几乎每天都在战斗,每天踢正步的士兵和每天实战的士兵是不同的。他们两人的一致意见是利用有利地形守卫潼关,等待西北军团回援,然后集中力量与叛军作战。但李隆基显然渴望胜利,他强迫高仙芝与封常清作战。这两位将军都很固执,拒绝执行这一命令。结果,在宦官边令诚的忽悠下,李隆基愤怒地命令斩杀封常清、高仙芝。随后命令哥舒翰带领8万多张杂牌主动进攻安禄山。哥舒翰又不是神仙,他当然打不过安禄山。最后,潼关失守后,李隆基一溜烟逃出长安城。
盛唐的两位名将因太监而死在皇帝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