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周天子封邦建国以来,随着诸侯国的出现,诸侯国的叛乱从未停止过。这一直持续到明朝。明朝的藩王叛乱两次成功,即靖难之战的主角朱迪。如果他翻阅历史书,任何有诸侯国的人都会发生叛乱。
我们今天说的诸侯国叛乱发生在第二个统一的封建王朝汉朝。众所周知,秦统一六国后,实行县制。秦国短短20多年,没有诸侯国,但秦朝被推翻,汉朝建立。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汉朝将异姓和同姓诸侯国分封。
[img]21133[/img]
刘邦建立汉朝后,也出于现实的无奈,分封了许多不同姓氏的王。共有八个不同姓氏的王,分别是张敖为赵王,英布为淮南王,臧茶为燕王,韩信封为楚王,彭越为梁王,韩襄王的后代为韩王,英布的岳父吴瑞为长沙王,另一个是卢婉和燕王。这些人被称为汉朝大臣。事实上,他们各自为政,管理自己的封地,这是刘邦无法容忍的。因此,刘邦在执政期间根除了不同姓氏的国王,只有长沙王吴芮没有威胁要保留。
刘邦虽然消灭了异姓王,但无法统治广阔领土。他总结了秦朝灭亡的原因,认为秦没有把同姓的子弟分封为王。因此,他在异姓诸王的旧土上,先后分封了刘氏宗族的九个子弟为诸侯王,历史上被称为“同姓九王”,并与群臣分立了“非刘姓不王”的誓言。汉初,同姓诸侯国土地辽阔,户口众多。然而,由于同姓诸王与高祖亲近,忠于汉朝,起到了保卫中央政府的作用。此时,中央政权与地方诸侯国的矛盾并不突出。
这是因为刘邦的父亲还在。刘邦死后,他首先经历了吕后的专权,并将诸吕分封为王。吕后死后,在大臣和诸侯的努力下,他摧毁了诸吕。立代王刘恒是皇帝,也就是汉文皇帝。
汉文帝时期,许多诸侯国已经改变了两三代,与中央政府的血缘关系和家庭关系逐渐减弱,但诸侯国的实力逐渐增强。此时,诸侯国与中央政权的矛盾开始凸显。
在七王之乱之前,发生或一件事可以说是七王之乱的导火索。汉文帝时,吴王太子刘贤入朝,可以陪王太子刘启(后来的汉景帝)喝酒玩乐。吴太子和王太子玩博戏时,吴太子在棋桌上争夺胜利,态度不恭。王太子刘启愤地拿起棋盘砸了吴太子的头,当场杀了他。
[img]21134[/img]
刘贤是当时吴王唯一的儿子,失去了爱子。吴王很难过。作为抗议,吴王从此不遵守诸侯对天子的礼仪,称病不朝。朝廷认为他失去了儿子,但经核实,确认吴王没有病,拘留了吴国使者。吴王惊慌失措,开始变得叛逆。当然,没有刘贤的死,诸侯王迟早会叛乱。但此时中央政府还不够强大,汉文帝对吴王采取了怀柔政策,没想到会帮助吴王的气焰。当然,汉文帝也采取了削弱藩王实力的措施。
到了汉景帝即位,已经到了不削藩的地步,于是御史大夫赵错开始和汉景帝计划削藩。景帝两年(前155年),赵错上了《削藩策》,再次上了陈诸侯的罪,要求削减封地,收回旁郡。
汉景帝确实采取了削减藩王的措施,削减了一些藩王的领土,这让所有的藩王都坐不住了。吴王首先开始与其他国家的叛乱联系起来
汉景帝三年(前154年)正月佳子(按工具换算为1月17日,我们可以算是1月17日),吴王刘英起兵广陵(今江苏扬州),将粮仓放在淮南东阳,向西渡过淮河,与楚兵见面,并派间谍和游军深入菜池地区。吴楚联军渡过淮水,向西进攻,是叛乱的主力军。胶西等国叛军共攻齐王刘将鹿守卫的临淄,而赵国则约匈奴联兵犯汉。由于刘英早有预谋,七国军队在叛乱初期进展顺利。
虽然汉景帝最初妥协了,但换来的是藩王一步一步的压力,所以汉景帝下定决心用武力镇压,派遣太尉周亚夫带领36名将军抵抗吴楚联军,派遣周侯懿带领军队攻击赵国,栾布攻击齐地叛国,并以将军窦婴驻屯荥阳,监视齐、赵的动向。
[img]21135[/img]
周亚夫不愧为老将,很快就通过谋划和战争平定了七王之乱。
七国之乱,西汉中央政权绝对胜利。叛乱从汉景帝三年(前154年)正月开始,到三月平息,七王都死了。除了保存楚国,其他六个国家都被废除了。
然后到汉武帝实施推恩令,让诸侯王把自己的领地分封给其他儿子,于是领地慢慢变小,再也无法与中央抗衡。
七王之乱其实是汉景帝赌博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