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要问谁的儿子最高贵,估计十分之九的人会回答说他们是皇帝的儿子。想象一下,生来就是龙子,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满意的呢?其实每个家庭都有一本难读的经文,皇帝的儿子也不是很满意。唐太宗的李世民真的可以算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但是太宗的儿子却没有那么幸福。太宗有14个儿子,12个死于非命。其中3人被杀,3人自杀,3人早上,1人被“幽闭”,2人被废为“普通人”,然后被流放。他担心劳神,为他们流泪,甚至下了杀子诏。都说虎毒不吃子,更别说聪明的唐太宗了?这是怎么回事?
唐太宗十四子包括后孙生恒山王李承乾、濮王李泰、高宗李治;杨妃生吴王李恪、蜀王李银;阴妃生李友;燕妃生李贞、江王李傲;魏妃生李慎;杨妃生赵王李福;杨王生曹王李明;王生姜王李云;后宫女孩楚王李宽和代王李简。
[img]16849[/img]
唐太宗的长子李承乾从小就很聪明,八岁时被立为皇太子,成为东宫之主。但成年后,李承乾无所作为,还喜欢声音,傲慢放荡。《新唐书》记载了他的一句话:“我是天子,当肆无忌惮;有劝诫者,我杀了,杀了500人,不确定!而且为了稳坐他的王子宝座,但他怕太宗,大耍两面派,面对太宗,言必忠孝;退朝返宫,便与群小猥亵。他有足病,怕被废,嫉妒太宗喜爱的魏王李泰。后来,李承乾甚至想谋反老子,被告密,下狱后废为妾,迁往黔州,两年后死在那里。
第二个儿子楚王李宽,出继给叔叔楚哀王李智云,早逝,无后。
第三子吴王李恪,武德三年(620年),封蜀王,贞观元年(627年),改封吴王。李恪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为肖己,想立为王子,但却遭到了大臣长孙无极(文德皇后的哥哥)的反对。长孙无忌看到侄子承乾、李泰都结束了,想立另一个侄子,那就是太宗第九子李治。后来,无忌辅立李治后,以“谋反案”杀李恪“绝望,国内冤之”为借口。在李世民的儿子中,李恪在大臣和人民中威望最高,却死于冤狱。
[img]16850[/img]
武德三年(1620年)第四子李泰封宜都王。四年(621年),进封卫王,贞观二年(628年),改封越王,授予扬州大都督,十年(636年),改封魏王。王子李承乾被废为妾后,李泰也被“幽闭”起来,后改封泰为顺阳王,迁居均州云乡县。贞观二十一年(647年),进封濮王。三年(652年)高宗永徽,年仅35岁的云乡。
第五个儿子李佑喜欢打猎和鬼混生活。他听不进长期历史的建议。即使是长期历史也被太宗指责和指导。后来,太宗还改变了权万纪的长期历史,他敢于直接提出建议。贞观十七年(643年),敢于直接提出建议的权万纪,被李佑派刺客刺杀,发动叛乱,事败。李佑被贬为普通人,并在内省中死亡。
第六个儿子李爱,喜欢在田野里狩猎,但不避开作物,任意践踏人们辛勤种植的作物,反复破坏作恶,深受人们的怨恨。曾经让太宗非常生气,说:“动物伏击,可以驯服干扰人;铁石雕刻,可以是方圆的工具。至于情人,它不如动物铁石那么好!”它被贬为郭州的刺史。高宗永辉四年(653年),李英再次被废为普通人,死于巴州。
第七个儿子李云,贞观五年(631年),被封为谭王,十年(636年),被改为蒋王和安州都督。纵情享乐,使州县不堪其劳。唐高宗元年(674年),有人诬告李云谋反,害怕自杀。
[img]16851[/img]
第八个儿子李贞,贞观五年(631年),封汉王,十年(636年),改封越王和扬州都督。“涉及文史,兼职官员”,但“人伏其才,鄙其行”。后来,他与韩国国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奎、霍王李元轨反武(则天)失败,服毒自杀。
从史家写下的宫廷轶事中,我们可以知道,除了李福和李治,太宗的四个儿子都死于死亡。《旧唐书》:“孩子作藩,盘石维城。骄傲取败,身无令名!”不仅别人这么说,其实太宗自己也不舒服。太宗在颁布诏书杀李诏时,“为之哭泣”,叹了口气:“为皇帝感到羞耻,为后土感到羞愧,为何云感到遗憾。”
唐太宗李世民一生的悲哀 14个儿子死了1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