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嘉庆八年(1803年)闰年2月20日,嘉庆帝从圆明园启銮返回紫禁城皇宫。按照惯例,嘉庆帝带领朝中重臣、御前侍卫从圆明园上车,进入神武门后换乘御轿进宫。近日,清军镇压白莲教的战争取得胜利,平息了教乱。嘉庆皇帝带领大臣们在圆明园唱歌、喝酒、唱诗、写作。几天前,他亲自去东陵拜访乾隆皇帝。这时,嘉庆帝在返回皇宫的路上依然充满欢乐,陶醉在连日的喜庆中。
[img]13749[/img]
就在嘉庆帝换轿欲进入神武门的顺贞门时,突然从神武门西厢房南墙冲出一个大汉,手里拿着一把短刀直奔皇家轿车。许多在场的护军、侍卫一时被突如其来的行为吓呆了,一个个呆如木鸡,不知所措。轿子旁边的御前大臣王绵恩很清醒,意识到情况不好,赶紧上前阻止大汉。固伦额附拉旺多尔济、乾清门卫丹巴多尔济等人立即冲上前与大汉搏斗。这时嘉庆帝被这次突发事件吓得魂飞魄散,慌忙逃进顺贞门,之前的喜庆之情,瞬间消失了。看到嘉庆帝逃跑,大汉手里拿着短刀,左刺右刺,一心追皇帝。经过一番激烈的斗争,几个人围住了大汉,最终抓住了大汉。侍卫丹巴多尔济被刺伤三处,定亲王绵恩的袍袖也在战斗中被刺穿。
嘉庆皇帝几乎被刺伤,震惊了朝野。这起神武门在光天化日之下刺杀皇帝的案件,成为嘉庆著名的大案。案发当天,嘉庆皇帝立即下令,命令“军机大臣会同刑部严格审批拟议演奏”,并下令审理此案。
刺客叫陈德,47岁,北京人,他的父母原本是官宦家庭的奴隶。他小时候和父母一起搬到山东,成年后一直在山东有钱人家当差为生。陈德23岁时结婚生子,31岁时因父母病去世。他带家人回北京投靠亲戚,在大家庭当差。事件发生前,陈德在一个姓孟的家庭做了一个厨房活动。在此期间,他的儿媳不幸去世,留下了80岁瘫痪在床的岳母和一对未成年儿子,生活非常艰难。当年二月,陈德再次被孟家解雇,他不得不投亲靠友,受人接济。根据陈德的说法,“因为没有办法找到地方,一家老少无法依靠,实在是情急,要求死路。于是二十日在神武门行刺嘉庆帝,为了犯惊驾罪,一定要死,“图片清爽,也要死得清楚。”
陈德行刺案在朝廷掀起波澜,大臣们惊恐万状,人心慌张。一些朝中重臣认为,这起案件背后一定有人指示。嘉庆皇帝想起了明末刺客张差闯入慈庆宫试图刺杀王子朱常洛的历史故事“挺击案”,心里更是疑惑重重。然后他连续发了两个皇家命令,命令满汉大学学士、六部尚书、九清科道共同审讯。他命令“穷研究使者、谋划者、是否有党羽”。
[img]13750[/img]
根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嘉庆朝上的文件记载,陈德供词:这次刺真的是一个人做的,没有任何人的指示,没有同谋,真的是生活所迫。陈德从小就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出生8个月后,他与父母和官员一起服役。他是别人的奴隶,亲身感受到了生活的艰辛。父母去世后,他在山东没有生计,只好回北京投靠表哥,住在西城能仁寺侄子安六格家。几年来,我带着家人在工部沈员外家、侍卫绷武布家、兵部笔帖庆臣家等6户人家工作。嘉庆三年(1798年),陈德夫妇以15吊京钱被典给城北胡同孟明家当厨子。陈德的媳妇在嘉庆六年(1801年)不幸去世,第二年秋天,他80岁的婆婆在床上摔伤瘫痪,年底,他的表妹又去世了。一系列的不幸使陈德负债累累,不得不让当时只有13岁的大儿子出去工作。嘉庆八年(1803年)2月,孟家认为他的家庭人口多,工作人员少。根据孟家儿子孟启基的供词,陈德“经常在院子里喝酒唱歌哭泣”。孟家解雇了他,因为他担心他会制造麻烦。
被孟家解雇后,陈德家唯一的生活方式被切断。无奈之下,他不得不和家人一起回到侄子安六格家。然而,由于表哥的病故,侄子仍在丧葬期,生活非常艰难,无法长久居住。二月十五日,走投无路的陈德带着家人投靠朋友黄五福家,住在东华门外的小甜水井里。根据黄五福的供词,陈德搬到他家后,每天都出去找工作,但总是失败。陈德的大儿子陆儿的供词也解释说,他的父亲“因为闲着很长一段时间,完成了衣服,很沮丧”。他找不到工作,唯一的衣服又送到了当铺,心情极其无聊,只能借酒消愁。根据黄五福的供词,有一天他们在小餐馆喝酒。陈德和一个不认识的人吵了一架。他拔出刀互相刺伤。他还生气地说,一个人被刺死了,另一个便宜。如果他扎了四五个,他会便宜几个。
陈德的供词解释说,在酒馆里和别人吵架后,“我越来越生气,突然想要死,明白了,所以我想胡说八道。”他还解释说,几天前,他看到街上的垫子,知道嘉庆皇帝将于20日回到宫殿。他曾在内务府服役,经常进出宫殿运送物品,熟悉宫殿的情况,决定刺伤嘉庆皇帝。
[img]13751[/img]
陈德的供词让参加会议审判的大臣们难以置信。他们认为情节是“不合理的”,所以他们日夜轮流审判。他们已经酷刑了好几天,包括掌头、跪链、刑夹、护栏等。在重刑下,陈德供认了刺有“梦幻签名”的原因。他解释说,从乾隆57年到嘉庆2年,他在正阳门找到了5个签名,每次都签得很好,都有“好话”。
嘉庆两年来又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人领路,像我的朋友王福,带我去了一个地方,有些房子,我梦里说是东宫”;嘉庆三年“梦见我躺在无水桥下,突然有人把我拉到桥上,我站在桥上,看起来像一个知府大堂,我穿着程乡茧蟒袍”。陈德解释说,后来看了一本《文昌书钞》,意识到这两个梦都是好梦。东宫是守土耳其人的意思。知府大堂是黄堂,桥下睡的是秋龙,丝蟒袍是黄龙袍。他想“我将来会有朝廷福气”,于是“他动了不安的心,这几年经常胡思乱想。”
陈德一生都是奴隶,为达官贵人服务。特别是在北京与包衣管领达常索在内务府服役的三年时间里,他经常进出宫殿,亲眼看到皇帝后妃的奢侈生活,想起自己的辛酸生活。不公平的命运使他不满意。因此,他一直在考虑改变自己的命运。日有所思,夜有所思,“朝廷福分”的好梦是他对现状不满的梦想。而正阳门几次签名中的“好话”也是陈德对未来的憧憬。但现实生活的无情迫使陈德绝望,不得不冒险。嘉庆八年闰二月二十日,陈德带着长子陈禄儿在东安门酒店喝了两碗木瓜酒和绍兴酒,带着占卜签名,走进东华门,穿过东西牌楼,从西夹路绕到神武门,踏上了不归路。
那么这些供词到底有多少真假呢?背后有没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惊险时刻:嘉庆皇帝几乎被孤身刺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