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是明朝的最后一年。
平心而论,崇祯不是坏皇帝。甚至可以说崇祯是个好皇帝。无奈,形势大于天。
明朝病入膏肓。即使崇祯能干,也无济于事,只能增加痛苦。这也是崇祯皇帝后来自杀的根本原因。想象一下,如果他是刘禅这样的混乱皇帝,他怎么会愿意自杀呢?
崇祯十七年,内忧外患,纷扰。内有李自成的起义军势如破竹,眼看京城难保;外有满清铁骑,虎视眈眈。
事实上,自从崇祯十五年松锦之战大败以来,蓟辽总督洪承类投降满清以来,东北边关已经开门。
[img]8653[/img]
这两个烦恼,即使只有一个,也足以应付明朝,更不用说双管齐下了。然而,被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崇祯皇帝并没有屈服,他仍然在努力工作。
就在这时,上帝也来凑热闹,给了崇祯两个不祥之兆。
崇祯十七年正月初一,按照惯例,首都的大臣们要参加早朝,为皇帝祝贺新年。也许是因为烦恼和失眠,也许是因为喜悦。不管怎样,崇祯今天早上起得很早。他很早就来到大厅,坐在龙椅上。左等右等,就是看不到大臣们来。
崇祯有点着急,他命人敲钟。
按照惯例,这个钟敲响后,大臣们会闻到这个钟。但是这一天,门是邪恶的,连续敲了好几次钟,但是没有大臣来。直到很久以后,大臣们才匆匆赶到。这时,崇祯已经等了很久了。
他问臣下,大家都说:没听到钟声啊,真的没听见。
大家都这么说,显然不是撒谎。
[img]8654[/img]
崇祯心里咯噔一下。在他看来,君召唤而臣不至,那么,君已不君,臣已不臣,不祥之兆也。
而朝廷下的大臣们,也在窃窃私语,至于说什么,当然也不言而喻。
事实上,大臣们听不到钟声的原因可能是那天沙尘暴、风沙咆哮和难闻的余音。但在当时的气氛中,这种科学的解释很难令人信服。
这件事发生后不久,崇祯皇帝又做了一个梦:他梦见一个神仙,深深地看着他,但他没有说话,而是在手心里写了一个“有”字。
崇祯一琢磨,“有”“无”相对,“有”总是好的吗?
于是,他高兴地在法庭上与大臣们分享了他的梦想。大臣们看到崇祯很感兴趣,就拍拍马屁,说了一些“吉兆也,大明有希望”的话。但是一个大臣突然哭了。
大家都问:哭什么?
[img]8655[/img]
这个人说:吉兆啊!“有”字,上面是“大”字少一半,下面是“明”字少一半,大明江山,危险。
于是,崇祯的心又咯噔了一下。
崇祯十七年的这两个不祥之兆,在当时的背景下,只是可有可无的两个小细节。但它反映了王朝末日恐慌的不祥气氛。
顺便说一句,上面哭的人后来和崇祯一起自杀了;大多数奉承的人后来投降了李自成或满清——这也是一个小细节。它反映了人们的心。
崇祯皇帝在自杀前到底做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