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记载,咸丰皇帝的这两份遗嘱都来自八位大臣之一的杜翰。这个人是咸丰皇帝的“师傅”杜受田的儿子,在八位大臣中仅次于苏顺。咸丰皇帝临终时,他宣布了自己的生命。事实上,他只谈到让八位大臣“全心全意地帮助他”,而杜翰在“写作”时擅自添加了“赞扬所有政府事务”六个字,认为未来的权力管理将提供法律依据。
[img]7118[/img]
图片来自网络
这种说法不应该是空穴来风:@ “赞襄一切政务”六个字的利益关系太大,相当于无限扩大八大臣的权力。这样一来,一旦八大臣中有人真的心怀不轨,情况必然会发展到难以想象的地步。即使咸丰皇帝信任苏顺等人十倍,也不可能从一个皇帝的基本常识上说出这些话。
@ 事实上,早在此之前,咸丰皇帝就分别颁发了一枚皇后“皇家奖励”印章和一枚皇长子“同道堂”印章(咸丰皇帝的研究名称是“同道堂”),作为行使君权最终有效的证据。当然,它的意思是抑制八位大臣可能的“不臣之心”(当时,春还年轻,同道堂印章自然由他的生母易贵妃“保管”),这表明他对八位大臣并不完全放心。
[img]7119[/img]
图片来自网络
第三,当时的情况是皇帝昏昏欲醒。虽然神没有衰落,但他毕竟是一个垂死的人。即使他发现杜翰的遗诏与他的意思大不相同,恐怕他也没有精力在匆忙之间纠正责任,所以杜翰看到了这一点,钻了一个大漏洞。
然而,公平地说,无论这六个字是否出于咸丰皇帝的初衷,简而言之,它们都应该是有效的,并被强行视为“法令”。
@ 咸丰皇帝托付后事时,除八大臣外,没有其他人在场作证。@ 我同意大多数研究人员的观点。我相信这份“顾命”名单是咸丰皇帝在最终确定之前与载垣、端华、苏顺等人进行了多次研究。没有恭亲王等皇室近亲贵,本身就很不合理。当然,这主要是皇帝对恭王的不信任,这与早年的兄弟失和密切相关。二是苏顺等人抓住了皇帝的心理,利用它,故意排斥恭王。
[img]7120[/img]
图片来自网络
当时,道光皇帝的兄弟、咸丰皇帝的兄弟、被称为“老五太爷”的惠亲王、皇帝的五弟敦亲王、七弟醇县的王奕晨等。据说,即使这些人不在乎自己的命运,作为皇帝的叔叔和兄弟,他们也应该在如此重要的时刻在场。
但另一方面,如果这些人在场,一旦发现顾命大臣名单上没有恭王,即使易、易臣兄弟因为避嫌或无用而不敢提出任何异议,也必然会站出来“主持公道”,作为皇帝的叔叔。但对皇帝和八大臣来说,这是一件非常不愿意发生的事情。他们都选择在关键时刻排除这些人,目的是防止恭王进入顾命辅政大臣的行列。
咸丰皇帝的遗嘱真的来自顾命大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