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东汉末年的混乱,大多数人总是想到董卓。的确,董卓入京,废立汉帝,是东汉衰落的重要事件。通过董卓,世界诸侯明白了一个道理,即使像董卓一样没有名气,没有背景,甚至没有足够的智慧,只要有权力,有军队,就可以屠杀世界。然而,东汉的原因有很多。我们可以说是汉代的各种制度。例如,刘秀建国之初对各种强大的约束政策为东汉末年的诸侯埋下了祸根,后来的宦官专权、外戚专权等都是重要原因。然而,说到东汉末年的乱国奸贼,除了董卓,还有两个人不能忽视:袁绍和刘燕。
董卓获得了渔民的利益
为什么董卓能成功掌权?当时宦官势力刚刚与朝中的外戚势力搏斗,两败俱伤时,董卓捡了个大便宜。董卓之有机会捡便宜货,能带领大军名正言顺地离开凉州驻地,来到京城,还要感谢袁绍。如果袁绍没有一再要求将军何进摧毁宦官,并告诉何进,如果他担心事故,不想这样做,他可以邀请诸侯进入北京,借助其他诸侯来消除宦官的力量。董卓不可能有机会进入北京。
[img]4299[/img]
图片来自网络
简单来说,正是因为刘燕的言论,朝廷设立了军权政权统一的州牧一职,成为各县令、郡守甚至刺史之上的官员。从那以后,各地的州牧开始控制一方的财税,甚至招兵买马。
当然,一个制度本身是有利有弊的。朝廷最终能够实施的是,当时的掌权人认为州牧制度有助于稳定世界。那么,州牧的建立是对是错呢?为什么刘燕提出这个建议足以称之为国贼?
没落皇族刘燕
让我们简单回顾一下刘燕的出身。与后来的蜀汉昭烈帝刘备不同,刘燕的生活经历非常清楚。他是汉代鲁恭王后,在东汉张帝时期被封为陵墓,所以他在当地定居下来。可以说,谱系的传承非常清晰,是公众认可的汉朝皇室。而且,刘燕的家庭背景还算不错,在刘燕时代也曾以皇室身份担任中郎,有一份比较体面的工作。然而,毕竟,刘燕的家庭背景已经衰落。虽然他比刘备强一点,但他不知道比当代的贵族分散多少。
[img]4300[/img]
图片来自网络
据《三国志》记载,刘燕“看到灵帝政治不足,皇室多故”,于是向朝廷建议:“刺史、太守、货贿为官,剥削人民,导致叛乱。可选的著名大臣认为牧伯,镇安方夏。”从表面上看,刘燕的建议是,汉灵帝任命宦官,屠杀清流,导致政治衰落,国家不断发生灾难,如震动全国的黄巾起义,但真正的原因并非如此。
如果我们仔细品味刘燕选拔州牧民的几个标准,我们就能知道刘燕在想什么。刘燕认为,为什么朝廷是黑暗的,为什么人们会遭受痛苦,这是一些刺史太守搜索钱,伤害人民。因此,在选拔和管理一方军事民政的重要候选人时,必须选拔那些“清名重臣”。什么叫“清名重臣”?也就是说,舆论中不爱钱、高尚德行的人,不仅要有德行,还要有朝野公认的重要角色。那种民间高士拒绝直接当州牧。
州牧的选拔标准
也就是说,有两个标准:一个是不爱钱,另一个是有身份。仔细对比刘燕,正好符合两个标准。刘燕是汉族宗族,汉家兴亡,与刘燕融为一体。此外,刘燕是刘氏皇族中公认的有德行的君子。刘燕担任中郎时,老师祝公去世,刘燕辞职为老师服丧。这说明刘燕并不贪图自己的名字。当然,一个对官职漠不关心的官员不会是一个剥削人民、搜钱的庸俗官员。
[img]4301[/img]
图片来自网络
也就是说,刘燕其实是根据自己的两大优势,提出了州牧选拔的标准。
不仅如此,《三国志》记载,刘燕在提出建议建立州牧后,积极运作,希望能成为交趾州的州牧。在广西、越南地区,交趾是东汉地图的最南端。最初,交趾不是一个州(省),而是一个县,但少数民族叛乱多年来发生。为了清理和镇压,朝廷特别提高了交趾的水平,成为了一个州,派遣了刺史和许多太守来镇压。应该说,刘燕还是有眼光的。交趾是远离朝廷风暴的好地方。以刘燕的名声和手段,将交趾转化为刘燕的私人财产并不难。就像后来交趾的刺史士谢一样,几代人割据交趾,直到三国后期才被东吴摧毁。
汉末大乱的罪魁祸首之一刘燕的过错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