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普(922年)是北宋初期的宰相~992年)是一个特殊的人。除了与开国皇帝赵匡胤的特殊关系外,他还与赵氏皇室的其他成员发生了激烈的关系,尤其受到赵氏兄弟赵宪太后的青睐。赵普是皇室核心秘密的例外,其他人不能参与其中。
[img]3897[/img]
宋太祖黄袍加身的第二年,昭宪太后病得很重,知道自己不久就去世了,于是把太祖和皇室的心腹赵普召到病床前口授遗嘱。他的大意是吸取后周“主少疑”的教训,丢掉江山,要求赵匡胤不要传给儿子,只能是兄弟,安排接班人。赵匡胤有五个兄弟,他排名第二,哥哥和哥哥早逝,只剩下两个兄弟——赵光义和赵廷美。老娘临终前为他设计的传位路线图是:赵匡胤传赵光义,赵光义传赵廷美,赵廷美传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或赵德芳。老太太导演了一场“金匮之盟”游戏,让赵普以盟誓的形式记录下她的意图,“藏金匮,生命在宫中”。这还没有结束。老太太害怕将来会发生变化。皇室里没有人认账,所以她拉着最值得信赖的赵普作为证人,让他在誓言上签字,然后放心。
赵普是金匮联盟的三方之一。赵宪太后向他宣布了皇室的核心秘密,这自然是出于对他的充分信任。主要目的是让他在其中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
[img]3898[/img]
大孝子宋太祖非常听话,没有任何折扣就完成了政权的顺利交接——第二代皇帝确实是我母亲指定的赵光义。然而,赵光义未能向赵匡胤学习,并按照誓言将政权的接力棒交给了赵廷美。其中,赵普扮演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角色,扮演了一个不善良的角色。
赵普应该尽最大努力回报赵宪太后对赵普的信任。然而,他没有这样做。在忠诚和滑头之间,他选择了后者。
宋太宗早就看到赵廷梅不高兴了。他总是觉得自己不愿意传播它。你能通过赵普的障碍吗?因此,太宗找到了一个机会来测试赵普的态度:“赵爱卿,我的王位应该传给我的儿子还是兄弟?”
赵普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他早就知道太宗的想法了。现在,当他听到这个消息时,他知道卖好东西的好机会到了,所以他没有改变自己的心,也没有跳跃。他把特别的关注献给了特别的皇帝:“陛下,太祖犯了错误。你会再犯错误吗?”
[img]3899[/img]
显然,他在用暗示法指导太宗。他劝说宋太宗的话被后人提炼出一句成语——“一错再错”,意思是一次错,不吸取教训,二次错,反复犯同样的错误。
事实上,聪明的宋太宗怎么能不明白这个道理呢?他想要的不是赵普看似深刻的提醒,而是赵普的态度。现在,赵普的声明让他放心了。
最不幸的是,赵老四赵廷美,如果按照老娘设定的调子,他就有机会沉迷于皇帝,但赵老三和赵普的不谋而合粉碎了他的帝王梦。不但皇帝做不到,连做一个普通人都难——宋太宗要改变“金匮之盟”的传位规则,就不能容忍他的存在。赵普在这个是非问题上又刻薄了一把,他指示开封府李符上言猛参赵廷美的不是,建议“迁远郡防其变”。结果,赵廷美被贬到偏远的房州(今湖北省房县),最终忧心忡忡地死去。这件事,赵普的落井下石确实有失厚道,难怪《宋史》这样说他:“凡廷美遂得罪,普之为也。”
北宋滑头丞相赵普 让本该继位的赵廷美失去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