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篇文章,说我们都被唐太宗李世民和魏征骗了一千多年。所谓“明君直臣”的故事,根本就是他们心照不宣地出演对手戏,刻意创作的政治作秀!
让我们来看看魏征是如何被唐太宗使用的。玄武门变更后,李世民开始清除余党。因为早闻魏征的名字,他特意召见魏征。他一见面,就问魏征:“你离开我的兄弟,为什么?”
没想到魏征是个人物,竟然回答说:“皇太子若从臣言,就不会有今天的灾难。事实上,即使李建成先动手,历史也未必改写。魏征之这么说,显然是纵横家的招数,为了宣传自己的聪明才智。关键是他把李建成比作平庸的公子纠,把李世民比作五霸之首的齐桓公,这无疑使李世民非常有用。魏征把自己比作管仲,说他可以成为李世民的股票大臣,帮助他成为一个伟大的事业,暗示李世民是一个有道德的国王。他应该善于雇佣人,不要记住过去的不满,否则他会比齐桓公差得多。
这个答案真的很精彩,应该给100%!李世民被感动了。原来,他们是自己的主人,没什么好责怪的。况且魏征不是太子党的重要成员,只是一个主管经籍的小官员,但他很有才华。这样的人如果被接受为己用,不仅可以表现出他的智慧和豁达,还可以消除一些兄弟互相残疾的不良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李世民很有权谋,不像人们印象中的那样无视过去的嫌疑。他对武德的老大臣还是很警惕的(这些开国英雄在太宗即位后,处境不如以前了),更别说魏征了,他是一个建成工作人员。@ 太宗重用魏征,一是看中才华,二是创造明君形象。
[img]2495[/img]
魏征从小就擅长纵横权变。他对太宗的意图自然就像一面镜子。他明白,要想获得生存和更高的地位,就必须帮助太宗树立明君的形象,最好的办法就是提出建议。建议越多,越激烈,危险就越小。
我们看,这些建议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魏征与太宗的对答。这些对答多为君之道和儒家治世思想。
二是魏征主动上书的建议。这些建议大多是根据隋朝灭亡的教训提出的。
这两种建议的数量相当多,这确实显示了魏正的博学才能。但需要注意的是,它们不是针对现实中的重大政府,而是针对一些理论问题,更像是一种学术交流。
第三,针对某一具体问题,与太宗意见完全相反的建议。
这种建议自古以来就是最困难的,所以很多人失去了生命。但我们看到,魏郑在这方面的建议相当少,目标不是重大事件,比如建议太宗不要把订婚的女人当作妾。
@ 拼命进诫,根本就是魏征放的大招!
虽然太宗启用了魏征,但他和房玄龄等亲信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尽管魏征表面上很受欢迎。
有一次,有人在太宗面前说魏征偏袒亲戚,太宗立即派温彦博查处此事。虽然不是事实,但他仍然警告魏征。魏征趁机向太宗摊牌,说要做好臣,不要做忠臣:“愿陛下为好臣,不为忠臣”,“好臣,身荷美名,君都显号,子孙传承,无边无际;忠臣自杀,君陷昏恶,丧国夷家,抵消空名。这也不一样。”
魏征抓住了太宗的脉搏,也就是说,他想成为一代明君。如果他想成为一代明君,他就不能倾听偏见,必须广泛听取建议。太宗很快就明白了魏征的意思,号召大臣们勇于提出建议,在贞观时期形成一种氛围,并如愿以偿地获得了明君的称号。
[img]2496[/img]
可以说,他们互相利用,互相炫耀。因此,魏征成为历史上著名的大臣,而太宗成为一代开明君主。他们默默地一起写了一个“永恒的故事”!
然而,太宗并非吃素,对为君之道和控下之术相当娴熟。@ 他不时敲打魏征,提醒他不要忘记我们是敌人。
例如,贞观三年后,魏征被迁至秘书监,太宗对他说:“卿罪重于中钩,我任卿超过管仲,现代君臣相得,宁愿像我一样?”
贞观六年,太宗幸九成宫,宴近臣时又说:“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他们尽心尽力,有足嘉者。联能耀而用之,何羞古烈?”
贞观七年后,魏征升为侍中,太宗又对他说:“任卿以枢要之职,见联之非,不尝不劝…”
太宗的心思可见一斑!这时,魏征会非常聪明地回答:“陛下的导臣使话,大臣敢说话。如果陛下不接受大臣的话,大臣们就不敢犯龙鳞的禁忌。”这意味着皇帝允许我说,我敢这么直言不讳。否则,我怎么敢碰逆鳞呢?这段话揭示了两人之间的关系!!!都是电影皇帝!!!
事实上,太宗真的不是一个多么宽宏大量的皇帝。事实上,他对魏征总是直言不讳地提出建议感到非常恼火和怨恨。他只是开弓,没有回头箭。为了保持明君的形象,他必须容忍。但皇帝也是一个人。如果这种怨恨积累得更多,它将不可避免地爆发。
有一次唐太宗罢朝回宫,恶狠狠地说:“早晚杀这田舍汉!”长孙皇后问:“谁摸陛下?”太宗说:“魏征每个庭都羞辱我,这让我常常不自由。”
[img]2497[/img]
这是现实生活中真正的太宗,而不是坐在龙椅上的政治家,也是两人关系的真实表现!
幸运的是,长孙皇后是个明白人,她立即向太宗盛服致贺:“主圣臣忠。现在陛下圣明,所以魏征得全直言不讳。”太宗立刻省悟过来,又成了政治家的太宗。“所以太宗意就是释放”,并让它传到宫帘外。
然而,一有机会,唐太宗总是表现出内心的怨恨。他曾将衡山公主许配给魏征的儿子,但魏征死后,“毁短百为”。征尝推荐杜正伦、侯君集才为宰相,正伦以罪废、君集坐反击,预言为阿党,并言征尝录前后示史官楚遂良。太宗认为这是魏征对自己的警惕,向后人展示自己的错误,尤其是与杜、侯同党更是让他大为不高兴,“是停叔玉晕,而仆所为碑”。
以太宗的英明,对这些奸人的诽谤,想必不会无视,但还是亲手砸了魏征墓碑,可见他心中的怨恨之深!
两年后,太宗征无功归还,后悔出兵,立刻想起魏征,再次为他立碑。恐怕只有太宗知道这个纪念碑是出于真诚还是政治表演!无论如何,这一举动完美地结束了两人之间的关系!从那时起,“明君直臣”的形象已经流传了几千多年!
唐太宗李世民与魏征的真实关系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