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腐败?现代条目定义了腐败:“腐败广义上是行为主体滥用职权或偏离公共职责的权利变异,狭义上是指国家公职人员滥用其特殊利益的权利转变”。
腐败并不新鲜,但腐败的特点和程度不同,如果谁是中国历史上腐败的祖先,应该属于夏启,他废除了禅宗制度,把座位传给儿子,创造了腐败的历史先例,从那时起,中国社会的腐败问题开始出现。唐德宗李适纵容和支持腐败更令人震惊
[img]2267[/img]
图片来自网络
唐德宗李适,唐朝第九位皇帝,被命名为神武孝文皇帝。在位初期,德宗坚持信用文武官员,严禁宦官干政,颇具中兴气象。然而,泾原兵变后,文官武将的失节与宦官集团忠诚护送形成的强烈对比,使德宗放弃了以往的观念。执政后期,德宗任命宦官为禁军指挥官,在全国范围内增加税架、茶叶等杂税,导致人民怨声载道。
德宗对宦官态度的转变使宦官成为德宗未来政治中心的重要力量。他的儿子顺宗、孙子宪宗、后来的敬宗和文宗都死在宦官手中。历史学家经常称宦官专权为唐末政治腐败和黑暗的表现之一。腐败的传播与失控直接相关,德宗对宦官态度的改变。
据《资治通鉴·唐记五十》记载,一些拒绝送给陆治礼物的官员不满,抱怨他不人道,反映在皇帝唐德宗身上。唐德宗也觉得陆治“清慎太过”,便私下对陆治说:“清清慎太过,诸道馈遗,全部拒绝,怕事情不通。“用现在的话来说,“你太诚实和谨慎了。各州政府官员来长安给你一些礼物是人之常情。你拒之门外,拒之门外,拒之门外,这是不合理的。”
[img]2268[/img]
图片来自网络
按说德宗的话都说到了这一点,如果一般人,早就拿着这把“尚方剑”同流合污去了。然而,陆志却义正词严地回敬德宗,说贿道一开,必然成灾,收小礼必然养成大腐。唐德宗自然无言以对,他为天下计的回敬投下了正义和敬畏。当然,对于这样一位喜欢寻找浮财的皇帝来说,陆志确实有点碍手碍脚。此外,小人裴延龄多次诽谤。796年,陆志被排除在法庭之外,并被贬为忠州。
唐德宗之会说,他非常贪财,聚敛无度。他是天子,除了国库,还有“琼林”、“大盈”两个私库,储存群臣进贡的财物。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所以上下效,各级官员贪污成风。
更有趣的是,唐德宗计划建造一批水运船。刘晏执掌财政大权,原本一艘船预算50万元,他一挥批给100万元。大臣们感到困惑,刘燕解释说:造船者人数众多,不可避免地会得到一些回扣。据估计,50万艘船很难保证质量,即使100万被贪污50万,剩下的50万也足以保证质量,大家都叹了口气。看,皇帝批准的回扣比例让人觉得腐败已经到了病入膏盲的地步。
[img]2269[/img]
图片来自网络
《新唐书》说:德宗怀疑刻薄,以强明自负,羞于屈于正论,忘了被欺负和奉承。因此,他怀疑萧复之轻自己,称姜公辅为卖直而不能容忍;用卢齐和赵赞,至于混乱,他们永远不会后悔。而奉天之难,深深惩艾,执行姑息之政。因为朝廷越弱,方镇越强,至于唐朝的死亡,就是这样。
无论一个国家有多富有,如果它不能消除社会中的腐败,社会生活就不能和谐和稳定。惩罚腐败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如果我们不能这样做,腐败产生的罪恶就会越来越大,威胁到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的稳定,这已经被无数的事实案例所证明。因此,不断打击社会上的各种腐败现象是不可动摇的。
皇帝也很贪婪:唐德宗李适是中国腐败的来源吗?